活动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3-04-29赵平
赵平
摘 要: 小学美术课堂通常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使小学生能够在玩乐中学习。为了更好地有效学习,应当使小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得到成就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努力打造有趣且高效的课堂。文章主要针对活动教学法展开研究,并提出活动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践策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活动教学法 小学美术课程 实践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美术学科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等具有独特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方面。因为美术学科的思维方式较为独特,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美术学科教育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1.活动教学法概述
活动教学法通常被称为活动型教学法,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并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特点等,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游戏和阅读等教学过程中[1]。活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通过空间知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的指挥下获取知识。活动教学通常以学生为主,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具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因此课堂应当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2.活动教学法的运用
小学教师想要更好地将活动教学法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中,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活动应当是适合全体学生的,在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偏向班级中的个别学生,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由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智能组合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拥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活动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活动应当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玩乐中学习。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课程内容的差别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形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有效教学[2]。在学校中,一些教师实施过活动教学法,明白活动教学法为学生带来的好处,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且一些教师只是在美术课上讲解几张图片,让学生欣赏,没有深入考虑怎样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按照学生的特点设计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教学过程应当多样化。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按照教学计划的需求,创造以“情境”为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活动教学过程的情景化实质上是建立在生理逻辑基础上的,与传统教学形式不同,活动教学具有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例如,讲解相关少数民族人物特色时,教师可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上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冲击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还可播放少数民族的歌曲,使用多媒体播放少數民族的生活场景等图片,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能够受到刺激,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规范自身的行为。因为活动教学需要在活动室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因此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形象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当规范自身行为,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3]。此外,活动教学会使课堂变得开放,教师需要理性应对,不能够无主见地附和学生,而应当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控制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结语
活动教学法形式多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活动,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活动教学法强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尹小平,周一坤.小学美术“创造性自主学习”活动教学法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2]李超超,杨雪丽,李碧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构建[D].长春师范大学,2013.
[3]王丽娜,邹建孔.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开展手工制作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