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2013-04-29李峰
李峰
摘 要: 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数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寻找有效的措施,增强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几种增强数学课堂生机与活力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营造氛围 抓住机遇 教学语言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环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营造氛围,培养“情感”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1]。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全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抓住机遇,激发热情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可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与“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2]。事实上,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是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上发现、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能促进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为此,教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俯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与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到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三、不断尝试,大胆创新
数学故事和数学典故能够体现某个知识形成的过程,或者知识内在的本质。用这样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然而在目前体制下,学生眼中的数学就是数字、图形堆砌而成的题目,学数学的过程就是求解数学习题的过程,枯燥乏味。如何以通俗易懂有趣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对提高学习兴趣,拓宽视野,理解知识,甚至成就事业都非常有益。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迁移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增强学习动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富有激情,既注重实际又不拘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的具有否定精神的良好个性人格。
四、巧妙语言,点燃激情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生动性外,还要具有赏识、激励的作用,才能引领学生反思领悟数学。
数学课堂引入时,语言要新颖活泼、短小精悍。引入时的寥寥数语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准确把握课堂的学习目标。课堂讲析时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推论、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运用时力求做到科学、严谨、规范,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抽象的问题融入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声有色[3]。在互动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突破难点时,语言要有启发性、激励性。在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节课既有知识的学习过程,又有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与学中,积极思考且畅所欲言。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一定能活起来,成为学生学习创新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崔丽霞.小议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N].莱芜日报,2012(04):56-59.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06):67-69.
[3]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動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3(0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