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音乐的音乐存在方式问题

2013-04-29张丽

考试周刊 2013年89期
关键词:现代音乐

张丽

摘 要: 对音乐的研究存在方式问题,往往是没有被重视的,对现代音乐的研究尤为如此。本文从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角度,对现代音乐中的代表流派及其作品、音乐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其以后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现代音乐 后现代音乐 音乐存在方式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第一性的问题,应从音乐在形态、意识、行为三方面构成的完整存在来全面认识。奥地利音乐家汉斯立克曾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提出:“情感表现完全不是音乐的职能,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无关。”他得出了“音乐的内容只是乐音运动的形式”这一结论。的确,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是以音响及其运动形式作为音乐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强调“音本体”的“自律论”的音乐美学思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从而使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研究重新得到了重视。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现代音乐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序列主义,以及那种在“音乐本体化”的口号下过于强调音乐的自律性,将音响材料自身的处理及其结构原则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唯理主义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如果说现代音乐是有序的话,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的“有限移位”体系等,他们取代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而后现代主义则走向无序,走向行为过程,走向复风格,走向广场,走向世俗,走向虚拟空间。

随着“结构主义”的到来,以约翰·凯奇和斯托克豪森等当代音乐家为代表人物的偶然音乐不得不中止那种高度秩序化、组织化结构的音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去秩序控制和组织化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音乐的时空观念、陈述秩序完全被打乱,突出即兴的任意性和偶然性。偶然音乐家们十分推崇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观点,认为:“音乐作品除了他的声音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声音的结构或解构,或声音经过若干时间层的进行,它们就是主题自身,它意味着声音的行为和生命……”他们将音乐形式“自律论”推向了极端。“音响的来源是无关紧要的,音响不需要做什么事情,不需要表示任何异议,音响就是印象”。他们还强调音乐的纯客观性,“让音响就是它自身,而不应使它成为人为的理论的工具,或表现人类情感的工具”。在他们的认识里,音乐与人类情感只是一种刺激与反映的关系,是一种纯粹无意识的、机械的关系。音乐本身是既无目的又无意义的,还不表达内容,成了完全的“不确定性”的“偶然音乐”。

首演于1950年的《四分三十三秒》,是约翰·凯奇偶然音乐中的极端作品。演出时,钢琴家克莱曼在台上一个音也没有弹奏,只是在33秒、2分40秒时关上琴盖又打开来,观众不知道作品会是这样的,因此从忍耐、惊讶到最后的怒不可遏,心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并表现出来,这就构成了凯奇这部作品的全部内容。音乐被发展到这种形式,它还能被称之为音乐吗?凯奇认为,音乐应打破人为的控制,有价值的是事物或生活本身,正如他在《寂静》一书中所说:“写音乐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与各种意图打交道,而是与音响打交道。或者说,答案必须采取反论的方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游戏。然而,这宗游戏是对生活的一种肯定——不是试图使混乱变得有秩序或表示创造的价值,而仅仅是使我们注意到我们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的一种方式……”基于这种思想,他在创作中采用了偶然、随机的方法,他创作的目的是让大家倾听生活中、自然界没有人工控制的声音。这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深刻体现了关于音乐存在的“自律论”的观点,它抹杀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解了艺术高于生活的等级限制,解除了人为的对音响的控制,也暗合了后现代的反美学意义。尽管对偶然音乐的褒贬不一,但它打破传统,是任何都成为可能的思想,对所有学科领域都应是有所启发的。

科普兰曾经对现代音乐有过这样的概括:“反传统是现代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多数现代音乐都不是或不仅是以‘传统意义上的美的表现为旨归的。在几乎所有现代作曲家的心中,音乐是接近于自律的,只是一种音响运动,力量的展示,情绪的表现。”偶然音乐之后的概念音乐、环境音乐、行为化音乐、复风格或多元主义音乐等大都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然而,音乐家的为所欲为的“自由”,付出的代价,却是听众的“丧失”(德籍捷克作曲家库普科维奇语)。形势的翻新自身成了一个目标,而被奉为“新规范”的前卫技法变得非常易于模仿,很明显,先锋派的贬值已是人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所以,音乐又迫于“回归”。倘若简单地加以概括,则“后现代主义,无非表明了一种对现存价值体系的强烈批判意向;同时,它又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多重分裂的反应”。作曲家们所看重和强调的“音”本身,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整体来讲,这一时期对音乐存在方式的认识,还是侧重于强调音响形态的“自律论”观点。

我们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应从世界的文化角度上体会,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的音乐思潮、新的音乐语言、新的作曲技法、新的音乐风格的现代作品会越来越快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各种现代的、传统的和民族的音乐已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世界音乐将会得以更快更迅猛的融合、发展与进步。在这种冲击下,如何在保持自我的风格下勇于突破创新,如何把握这一切,这仍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对历史进行了回顾,但更多的是展望,相信音乐创作者都已经有所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汉斯立克,著.论音乐的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

[2]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3]宋瑾,著.国外后现代音乐[M].江苏美术出版社.

[4]音乐学术的历史轨迹[M].杨立青编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5]相西源,著.中西乐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6]于苏贤,著.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

[7]郑英烈,编著.序列音乐写作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

[8][美]库斯特卡著.宋瑾译.二十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与群众文化关系的认识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浅谈音乐自由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探究现代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视唱练耳中现代音乐节奏型训练
简析现代音乐环境下西洋弦乐对学生的影响
文化工业下的音乐(二)
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作曲技法创新思考
提升现代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四以”
浅析音乐审美文化大众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