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童趣的回归
2013-04-29许玲玲
许玲玲
一、案例背景
夸美纽斯指出:教与学的行动本来就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我们倡导幼儿教育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用孩子的好奇与积极探究打开智慧之门,这样才能让幼儿于兴趣中快乐学习,在兴趣中乐于探究,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然而现在孩子的很多生活经验都来自于书本和父母的讲述,“拿来主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非常翔实,而孩子对于一些本身年龄阶段感兴趣的话题却反应冷淡,如何才能让孩子找回失落的欢乐,回归五彩、质朴的童真呢?
二、案例描述
“墙角有条小缝,风儿会吹进来,小雨会钻进来,凑近小缝仔细瞧:
可以看见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彩虹从屋顶上浮现。
可以看见独角兽在月牙周围打转,一大把流星从天边划过。”
……
这节语言活动课主要让幼儿通过语言欣赏,回忆自己的美好童年生活,回忆童年生活留下的灿烂印记。
我问孩子们:你从墙角的小缝里看见过什么?对于我的提问,孩子们显得有些冷淡,举手的寥寥无几,有的说:“没什么的,不就是那样吗?”有的孩子则东张西望,好像对这篇文章一点也不感兴趣。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在郊区,也很难体会到萧条的农村生活。他们的童年生活被高科技的玩具包围,沙包、纸牌、玩沙、过河等游戏已很少有人问津,他们又怎会对一堵墙、一条墙缝感兴趣呢?
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带孩子们到周围实地找一找,可在幼儿园兜了一圈,哪有墙缝啊,要找到有缝的墙还真不容易。难道这节课就这样结束吗?我不甘心。在操场上我请幼儿跟我一起,双手摊开并拢留一条小缝,可以看见什么?孩子们立即被我的话吸引了,个个争先恐后:“我看见高楼变矮了。”“我看见一只小狗。”“我好像看见宇宙飞船了,还有太阳呢!”……孩子们的回答变得丰富起来,想象也富有创意,和我前面提问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可以想象,如果我选择放弃的话,那么损失最大的是孩子,他们会因为我的放弃而少了可贵的经验,就我而言也最大的遗憾!
“嘘!这是你们的秘密,轻轻地告诉你的好朋友,回去告诉爸爸妈妈!”……
三、案例分析
看完以上的案例描述,你是否觉得孩子在某一阶段失去了一些什么?对,孩子失去了对特殊事物应有的兴趣和关注,失去了五彩缤纷的童趣。在本案例中,孩子在游戏环节说出了成人化语言:“没什么的,不就是那样吗?”幼儿对外物的兴趣缺失,不禁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感兴趣与否,决定了孩子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兴趣的活动,还是为激发与培养幼儿兴趣的活动,都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也能适应幼儿发展的活动。
四、案例反思及有效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兴趣浓厚,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法,积极主动。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天性与纯真,同时激发孩子的兴趣呢?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1.把孩子当孩子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把孩子当孩子看,多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会想什么,做什么?”这样就可以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聆听孩子的心声。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何等重要。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导致起火,但他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于无意之中发展起来的,有时甚至会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新,定能有所收获。
2.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
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围上去,讨论着,此时教师正忙着组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区活动,结果大部分孩子都被彩蛋迷住了,哪有什么兴趣参与分区活动。这时教师急了,嚷嚷着说:“快点到别处去玩,别挤在一块了。”如果这时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教师可用简单的小实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蛋的生熟?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又可以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倾听孩子的看法,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3.跟踪孩子的行为,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
在追踪幼儿行为时,教师对幼儿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为要保持注意,并对其先前和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教育的契机。如:大班活动“认识电”,教师首先让幼儿操作电动玩具,并修理坏的电动玩具。启发幼儿弄明白电池有电的道理,然后让幼儿展开想象:“我发明的电器是什么样的?”然而有一位幼儿问是不是只要装对了电池就能动起来,老师机灵地拿来导线、电珠、电池,引导幼儿讨论“究竟是不是装对了电池,玩具就能动起来呢?”大家兴趣盎然,动手实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灵活地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反问、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孩子们找到了答案。把小小的“焦点”拓展成为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主题,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地挖掘幼儿的内在潜能和兴趣。
孩子的成长充满绚烂色彩,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成长,教育应当保护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对世界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回失落的童趣,最终使孩子得到高度自由、快乐、均衡、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