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渡艳情词
2013-04-29邢晓玉
邢晓玉
摘 要:艳情词作为唐宋词的常见题材在南渡这一特殊时期生命力依然顽强。周紫芝、吕渭老等隐逸词人并没有受到国破家亡的影响,依旧沿袭“花间”的旖旎词风写作香脂艳粉的艳情词,然而,金兵入侵,国家不保,这时,更有张元干等志士词人把相思离别之情与英雄豪杰之气交相融铸,借儿女柔情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表达个体备受压抑的情怀。使得艳情词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南渡;艳情词;词风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一、南渡艳情词概述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却并没有完全冲断文学演变的内在脉络,“词为艳科”这一创作习惯,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传统,这时虽然面临金兵入侵,国家不保的灾难,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词人继续创作艳情词。这主要见于隐逸词人群,代表词人有:杨无咎、周紫芝、吕渭老等。在当时世风骤变,大批词人纷纷转变词风的情形下,他们依旧不改本色,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怡然自得,醉心于醇酒美女,在战乱动荡的年代继续着花前月下的浅斟低唱。
除以上沿袭“花间”传统,大量创作艳情词的隐逸词人群外,担忧国家前途命运、主站的英雄志士词人群体也有创作有艳情词,虽然数量不多,却借艳情词的词体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担忧的内容。这使得艳情词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张元干的词作中。《芦川归来集》中有为数不少的闺情词。如《石州慢》: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睛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處,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在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这是一首思妇词,这首词作由景入情,层次分明,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抒发了夫妻间的离愁别恨,但词中运用比兴寄托,寄托了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权奸当道、主站派遭打压的险恶的环境里,作者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苦衷,所以借词来“借物言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种“闺情”之作,感情真挚,语言清丽自然,突破了传统艳情词狭隘的表达内容,使得艳情词作无论在表达方式上还是情感内蕴上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南渡艳情词的成因
艳情词发展到南渡时期,既有承继,又有新变,我们不禁要探究其原因。先说承继,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晟词风的继续
宋徽宗崇宁四年建立大晟府,前后存在时间约凡二十年。大晟词人是因徽宗的喜好而聚集在宫廷周围的词人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倾向、题材风格,都紧紧围绕着徽宗的旨意。大晟词人的领袖是周邦彦,创作上追随周邦彦。宋徽宗特别喜欢淫俗谑浪的风调。大晟词人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创作了大量的俚俗词,专写男女艳情。这一股创作潮流,一直延续到南渡之后。而杨无咎等人的艳情词就是大晟艳情词风的延续。
(二)享乐意识
有宋一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其发展水平在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享乐风气的养成。宋词中所表现的享乐心理正是根植于宋代经济高度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准大幅度提高的社会土壤之中。宋代,朝野上下养成一种逸豫享乐之风。艳情词正是这种逸豫之风的产物,在这种享乐之风下,士大夫浅斟低唱、依红偎翠,创作出大量的艳情词以自娱。
(三)地理环境
杨无咎是江西清江人,周紫芝是安徽宣城人,吕渭老是浙江嘉兴人。他们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方,不仅能偏安一隅,更能躲避北方的战乱。和南渡的词人相比,他们根本没有亲历这张灾难,没有“南渡”,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家国之痛。再加上南方富饶而秀丽,南宋士人就开始了他们“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贪图享乐的偏安政策,诱导着士大夫文人把生活兴趣转向了享受生活。艳情词作的大量出现即是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产物。
再来看新变的原因。关于新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政治上的忧谗畏讥。南渡之后,主战派与主和派冲突加剧,势同水火,文人志士的报国之心备受主和派的打压。于是他们只能借儿女之情暗喻君臣之事和英雄志士备受压抑的情怀。
另一方面是因为南渡后的词人对“香草美人”传统还依然有着心理上的认同,而闺情别怨与君臣遇合、个人得失又可谓“事异而情同”,失意的文士从女性爱情的失落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他们把在现实生活中触发的种种悲愤、抑郁、渴望之情经过一定的乔装打扮而体现到艳情词中。致使描写女性与爱情的词作,在南渡词人的笔下,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三、南渡艳情词的价值
在南渡这一特殊时期,外敌入侵,国家遭遇突变,这一巨变在词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这时的文人一改以往的词风,纷纷发出爱国之音,改作愤慨词、伤感词。而对于这一时期的艳情词作,人们往往采用“二元对立”的眼光去看待它,认为这些词作不关心国家痛痒,只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吟风弄月,是“误国之作”,然而,如果我们重新去审视它,会发现其有价值的一面。一方面,杨无咎等隐逸词人的艳情之作是艳情词发展至南渡时期的产物。在这一特殊时期,“词为艳科”的传统依旧根深蒂固,体现了艳情词巨大的生命力,并使得艳情词这一脉并未断续。另一方面,张元干等英雄豪杰的艳情词作使得艳情词展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内容,用艳情的体式写作爱国词,与南渡后出现的那类直言国土沦丧、现实艰难的词作相比,情调上自有幽婉凄怨和壮烈愤激之别。但是它们并不低沉伤感,骨子里仍然充满了焦虑和不平。并且,这些词作已经超越了儿女柔情的范围,熔铸了社会性、群体性的一种共同情绪。因而它们对传统的艳情题材应该说是一种深化。
自花间确立词体典范以来,艳情题材极为繁盛,此后经久不衰,即使是在经历了国家动乱,外民族入侵的南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艳情之作,一方面传承着词体本色,继续成为文人抒情重点;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英雄志士的加入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1、唐圭璋. 全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2、曹济平.芦川词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3、杨海明. 杨海明词学文集[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5、王兆鹏.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
6、胡云翼. 宋词研究[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
7、薛砺若.宋词通论[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