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福建人的天后信仰
2013-04-29陈杰
摘 要:早在宋代,福建人就带着他们的天后信仰来到了上海,至上海开埠,天后信仰在上海开始兴盛。福建人在上海成立会馆,并把天后宫筑在会馆里,形成了庙馆合一的独特形式。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天后是十分神圣的。他们成为了传播天后信仰的主要力量。然而,民国时期,天后信仰又随着福建人的撤离而衰落。本文试图探析上海福建人对上海地区天后信仰兴衰的影响以及天后信仰在福建人群体中的作用。
关键词:上海;福建人;天后信仰
作者简介:陈杰(1989.04-),籍贯:上海松江,云南民族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一、福建人的活动与上海地区天后信仰的传播
天后信仰的传入与福建人在上海地区活动时息息相关的。研究推测“上海有福建人的踪迹至少可追溯至宋代”1而最早有史料记载的天后宫也是在宋代的时期出现。据元代宋渤的《(顺济)庙记》记载:“蒲有神,号故顺济……松江郡之上海为祠,岁久且圯,宋咸淳中,三山陈侯提举华亭市舶。”2“顺济庙”就是圣妃宫。从这条记录表明,至少在宋咸淳年间,上海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天后庙。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福建人在上海从事贸易活动的同时,也将他们的天后信仰来带到了上海。
到了上海开埠前后,上海地区的天后信仰逐渐兴盛起来。而福建人在这一时期中毫无疑问地充当了排头兵。
这一时期,福建人在上海的活动十分频繁,“南市十六铺以内,帆樯如林,蔚为奇观。每日满载东北、闽广各地土货而来,易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3福建人在上海进行贸易活动并建立了大量的会馆,有泉漳会馆、兴安会馆、三山会馆、潮州会馆等10余所。而这些会馆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建有天后宫,供奉这天后像。形成了庙馆合一的独特形式。不仅如此,福建会馆对于有关天后的活动也十分重视。如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是天后的诞辰。在这一天会馆都要举办大型宴会,人们一边看戏,一边喝酒,而这样的宴会通常要持续举办三天。除了大型慶典,祭祀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福建人经常从事海上活动,因此每年在天后诞辰杀牲祭祀,商人以求航海顺利,渔民以求渔业兴隆。《游沪笔记》中就有:“天后诞,粤闽各商及海舶皆演剧伸敬。”4这样的描述。
福建人对天后崇拜有加,他们定期举行颇具规模的祭祀、庙会,以表达自己对天后的尊敬,同时祈求天后的保佑。由此可见,上海开埠时上海地区的天后信仰逐渐达到鼎盛,信徒逐渐增加,福建人在这中间无疑又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天后信仰在福建人群体中的作用
(一)精神归属感
上海开埠前后,众多福建人聚集在上海,对于身处异地他乡的福建人来说,天后成为了他们共同的信仰,也是他们维系相互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通过定期举行宴会和祭祀天后的活动,让有共同信仰的人们一起参与其中,即使一种娱乐也是在寻求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如民国时期的闽商郑孝胥1898年3月20日至6月8日期间,9次前往三山会馆,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如此频繁的前往三山会馆,可见对于在异乡的福建人来说寻找归属感是极其重要的。又有《创修建汀会馆始末碑》记载:“嘉庆初年,先君于与同邑王君耀先、傅君晋三、杨君学样,醵金置上海南郊田创立义冢,复于董家渡购屋树椽,春秋祭天后,借祭余以联乡谊。”5从这段碑文记载可以看出天后是福建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将共同拥有天后信仰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文化认同,使处于异乡的福建人产生一种极强的归属感。
另外,每当会馆举行祭祀酬神活动的时候,也为福建人群体提供了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诞辰算是会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了,在这一天的前后数日内,会馆要举行祭祀仪式,为了酬神还要请戏班子进行戏剧表演,场面极其宏大,以历史最为悠久的泉漳会馆为例,在请戏班表演的同时,也会举行宴会,这种活动往往会持续三天。
(二)祈福消灾
作为海上女神,天后得到了以海为身的福建人的崇拜,因为他们相信天后可以保护航运顺利,保佑他们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有记载说:妈祖的保护范围“一者,誓救舟船,达于彼岸;二者,誓护客商,咸令安乐;三者,祛逐邪崇,永得消除;四者,荡灭灾屯,家门清静;五者,追捕奸盗屏迹潜行……”6
由于当时社会政府对于海上航行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和重视,而航海技术又相对落后无法保证在航运途中的安全,因此他们渴望有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就是由于这种心理需求,天后就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无论是巨商大贾还是普通渔民都会向天后祈福以求消灾解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海闽商所建会馆中几乎都建有天后宫。作为闽商聚集的场所,庙馆合一给他们提供了便利的祭祀条件,通过祭祀等活动,以求平安。通过这种行为以求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三)促进团结
共同的天后信仰在福建人群体中形成的文化纽带可以将他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许多福建会馆都以促进团结,互助互惠为宗旨。
福建人从来不吝惜对会馆的捐赠,一方面是表达对天后的尊敬和供奉,另一方面是为举办同乡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因此福建会馆往往拥有足够的经费从容地进行同乡服务。正是由于天后的偶像魅力,才会使人们无论是受到挫折还是取得成功都会祭祀供奉天后,而这种捐赠又往往会用于同乡服务。这样,会馆不仅仅在上层闽商心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下层福建人心目中会馆也是他们在异地他乡的依靠。
除了增强整个福建人群体凝聚力外,天后的共同信仰也会在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种公共约束力,当群体中发生分歧和冲突的时候,这种约束力往往可以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潮惠会馆二次迁建记碑》碑文中有记载:“……;亦以懋迁货居,受廛列肆,云合星聚,群萃一方,讵免睚眦,致生报复,非赖耆旧,曷由排解?重以时势交迫,精梁故多,横征私敛,吹毛索瘢,隐倚神丛,动成疮痿。虽与全局无预,而偶遭株累,皇皇若有大害,踵乎厥后,既同井邑,宜援陷阱,凡此皆当忧其所忧者也。纵他族好行其德者,亦能代为捍卫,而终不若出于会馆,事从公论,众有同心,临以明神,盟之息壤,俾消衅隙,用济艰难,保全实多,关系殊重。”7这段文字可以表明,这种约束力能够有效的化解群体内部的矛盾,进而团结整个群体。
三、福建人的撤离与上海地区天后信仰的衰落
福建人群体进入上海的同时也将他们的天后信仰带到了上海,他们主要以会馆为载体,传播天后信仰。然而,清末民初天后信仰在上海地区开始衰落,也与福建人密切相关。
在上海开埠初期,上海的福建人群体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直到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福建人群体开始整体从上海撤离并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海外。这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在平息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对福建人群体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政策。在高红霞的《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中有明确描述的文字:清政府“一度对上海闽粤人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杀戮和排斥措施……上海闽商整体开始了退却。”8这为之后几十年福建人群体逐渐撤离上海定下了基调。
民国时期,1932年和1937年分别爆发了两次淞沪战争,战争主要影响的地区是华界尤其是南市,上海会馆以及闽商的财产受到严重破坏。这加速了福建人撤离的步伐,会馆也停止了对天后的祭祀活动,如泉漳会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停止了对天后的祭祀和酬神戏演。會馆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天后的功能,纷纷被用作他途,如三山会馆就被用作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部。天后信仰原本是以会馆为载体来转播的,而在这一特殊的时代,天后信仰失去了这一传播的载体。
另外,上海开埠之后,西方的轮船开始取代传统的沙船,成为主要的海上运输工具,安全性极大的获得提高,大大降低了发生海难的概率。天后作为海上女神,保护人们航海安全的作用在下降,人们对她的信仰也不如以前那么虔诚了。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地区的天后信仰逐渐衰落就不可避免了。然而,即便上海地区的天后信仰衰落了,它也曾经在上海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那些承载了天后信仰文化会馆以及天后宫应该得到保护。只是令人可惜的是上海现存唯一的天后宫已经一分为二,其主体建筑被搬迁至松江方塔园,另一部分则保留在闸北区库房内。而那些曾经是天后信仰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的福建会馆大多已经残破不堪,唯一完好的只有三山会馆,然而会馆只是作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部,来弘扬红色文化,已经丝毫感受不到曾经的庙馆文化了。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港,以打造“航运中心”为目标。作为一个海港城市,上海是拥有传播天后信仰文化的土壤的,笔者迫切希望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能够兼顾到文化的传承,希望曾经在上海地区兴盛一时的天后信仰文化能够得到保护和复兴。
参考文献:
1、高红霞.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结构与特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07.
2、松江府志.坛庙(卷15)[Z].正德七年.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钱庄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4、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Z].上海:上海书店,1984.
5、7、上海博物馆.上海碑刻资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8、高红霞.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