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就业难角度谈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013-04-29全丽娟

科教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就业难实践能力培养

全丽娟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就业难 实践能力 培养 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环境对就业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差异方面的影响。但是高等院校近年来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导致大学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1)就业岗位有限。高等教育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由少数人的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的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扩招的增速过快,超过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便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以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减员增效”改革策略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部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吸纳。许多部门和企业为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在没有新的技术和产品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采用削减人员的方法。(2)企业用人标准过高。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条件要求也愈加苛刻,除了崇尚高学历,要求毕业生具有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这对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力不从心的。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园没有一定工作经验大学生的主观排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难现象的存在。

1.2 学校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要。长期以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多从自身学科发展逻辑出发,没有真正考虑市场实际需求,很少预测四年之后学生毕业时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而是一味开设当前热门的专业,导致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严重趋同,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供不符求,造成供给结构失衡。(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当前很多企业在招聘时看中的是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创新能力。部分非应用型高等院校就很理性地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由于缺乏对应用型办学的深入思考,理论上的茫然,实践上的一味盲从,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支离破碎和随意嫁接,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存在缺陷,培养出的学生既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又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3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较高。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更多的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沿海发达城市;而那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毕业生又不予考虑。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不少毕业生将就业目标锁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很少考虑去发展空间大、待遇好的民营企業。(2)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用人单位反映,他们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很满意,部分毕业生对实际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不能较好胜任工作,缺乏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团队精神较差。

2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

2.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传统“学历为本”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2.2 深化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要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大胆探索改革,我校启动了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适当的动手能力训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实现了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有效对接。通过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方式,在教学中强化实践因素,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作为落脚点。

2.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的重要条件。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学校应支持教师进修深造,参加学术交流会议,鼓励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带着课题到有关单位、工程进行实践,了解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汲取前沿科技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带回日常教学,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逐步增加兼职教师比例,达到实践课以兼职教师担任为主,因为兼职教师都有行业企业经历,比在校专任教师更了解企业动向,也知道企业更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2.4 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1)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习基地。高校和企业合作在学校内部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者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联合实验室或中心承担来自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既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又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创新。(2)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学校能了解社会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而且学校可以将企业作为宣传自己的窗口,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被企业认可,从而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2-QN-35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高教司函259 号.

[2] 贾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北京:1999.1.13.

[4] 舒服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0(4).

猜你喜欢

就业难实践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