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013-04-29赵枫
语文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它的外延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爱生活,故爱语文。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波澜起伏的,生活的跌宕生姿令我们思绪起伏、感慨万千,由此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价值。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感悟生活才能“世事洞明”,只有体察入微才能“人情练达”,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绞尽脑汁而仍旧无话可说,语言干涩而自觉才思枯竭,其实,他们并非真的无话可说、才思枯竭,他们只是将写作与生活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认为写作是阳春白雪,而生活是下里巴人,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搜肠刮肚地编造他们所谓高雅而实际无味的文字,应付了事,自然难成佳作。
因此,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喜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让他们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在观察中体验生活的的意味,让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朝气蓬勃的学生应具有丰富的感受能力,如果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熟视无睹,那么一切都如过眼烟云,在记忆的仓库中留下的只是空白,因而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灵,投身到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去纵情感受、丰富情感、增强体验,让学生从中积累生活素材,厚积而薄发。
鲁迅曾经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因而学期伊始,笔者就开始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字数不限,内容不限,关键是写出自己一周内最深刻的感悟,最想表达的语言,或者记录下平时灵感突然降临的瞬间感受,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对这项“工程”,笔者美其名曰“做生活的有心人”。笔者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周记写得有血有肉,让人读来觉得有滋有味,甚至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笔下的生活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拍岸,鲜活而灵动,真实而耐人寻味。
一个平日里少言寡语并不出众的女孩子在周记中写到:“我执笔坐在窗前,听着风在树叶间舞蹈的裙裾声,呜呜地……时光在这茫茫夜色中忽地像一盏灯,蓦然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才发现所有喜、怒、悲、欢只是灯下夜中一个淡淡的影子,被我的怀念而拉长了。一壶温酒就可以让往事从指尖一路暖上心头;无非一杯浊酒,便可以湿透人的前生往事……”她的文字如精灵的轻歌曼舞,从她的无声的文字中,笔者所感觉到的是她的心声,而这份默契应是源自她那表现了生活律动的文字。笔者给她的评语是“生活是如此之美——感谢你的文字”,并以此为一个小小的契机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告诉他们“美是到处都有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位女同学的周记只是表达了自己对初中好友的思念之情,却是一篇绝美的散文。其实文章没有必要千人一面、百景一致,也不必拘于窠臼、老生常谈,写不出新意的原因是他们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发现。也许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活动领域也受局限,因而视野不够开阔,但是这决不能成为对生活“麻木不仁”的借口,因为生活不是一张白纸,它是一个多棱镜,从一个点望进去,那里面隐藏的是一个瑰丽的世界,正所谓滴水藏海,从生活的点滴就可以折射出无限的光芒。
从此,学生们对生活多了几分好奇,多了几分热情,虽然笔端流露的思考和感悟尚显稚嫩,但笔者从中看到的却是无限美好、无限希望。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种积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心有所感、笔有所言,运笔如有神助。
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当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到生活当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时,素材随之日积月累。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们的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是一种愉悦,有时是一种熏陶,有时是一种历练,有时是一种震撼,学生观察的方式、角度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就会使作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情与趣,不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味道平平”的材料加工而成“珍馐美味”。
从质朴无华的生活到文采斐然的文章,要经历一个提炼的过程。生活千姿百态,哪些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呢?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关注着不同的自然和社会风景,一人一事,一情一景,一句话语,一首诗歌,甚至一片落叶,一滴水珠,都可能让我们的思绪起伏,有了强烈的感受,但它尚显粗糙,那么就需要学生用思考将它打磨,细致雕琢。而感受一旦上升到思想,就要有一定的意义和深度,最终成为一篇文章的主旨,主旨常常被视为一篇作文的灵魂。这灵魂融合着作者的生活阅历,体现着作者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世界。它是一篇作文的“统帅”,是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一次作文训练,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学生在校度过,思家之情在所难免,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当堂布置了作文话题——月到中秋,学生们似乎感触颇深,全无往日的抓耳挠腮的痛苦之像,迫不及待地要挥笔而就,以酣畅淋漓地抒发内心感受,笔者却没有立即发号开始写作的施令,而是让他们先谈一谈关于这篇文章的构思,简述一下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学生们畅所欲言,但归纳总结之后,不外乎思念家人、思念同学或者联想到嫦娥的故事等主题,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由古及今、由此及彼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主题在联想中得以提升。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到:“不知道是我们的心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还是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我们都明白一轮圆月悬于苍穹之中,本来就是没有阴晴圆缺的,或许真正阴晴圆缺的是月下的浮云世事,是红尘中悲欢离合的心境……月下几家欢聚几家愁,几处缘逢几人散,千古转瞬,皓月依旧当空,而月下红尘,早已物是人非了……”文字中闪耀着智慧,蕴含着哲思。
因此,学生应在作文中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表现出来,创造性地表达主旨,强有力地突现个性特色,这是写出佳作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能给予人无限的感受和思考,而只有融入波澜汹涌的生活,文章才会风采卓然。
(赵枫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1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