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路径研究
2013-04-29刘涛刘乃刚
刘涛 刘乃刚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本文对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存在的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天然相联,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当代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指导和人生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青年大学生中普及的历史使命。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及其在传播路径的研究,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内涵,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引导青年,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青年学习、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规范和引导青年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并为青年所理解、认同,赢得广大青年的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内容上、目的上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是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具有主体较为单一,场所较为固定,方式较为多样等特征。
2 高校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使理论和青年大学生实际脱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的研究,照本宣科,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作为是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虽然在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视教学远程教学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起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管理难度大。三是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整体偏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存在少数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的信仰,部分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部分学校、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等现象。
3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路径探析
3.1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育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3.2 健全党团、学生组织及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堡垒作用。高校党团组织大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健全党团、学生组织及其工作机制,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3.3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高校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人文环境。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等学校思想阵地,唱响主旋律,培育崇尚科學、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良好校园风气,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3.4 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精神品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高校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普遍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规划,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建设实践基地,取得显著效果。新颖多样的社会实践途径和志愿服务方式,理应成为培养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精神品质。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新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群体精神;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5 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载体。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渠道全面拓宽,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参考文献:
[1]王雷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J].学术论坛,2011(01).
[2]沈文婷.在青年大学生中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
[3]刘妍.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02).
[4]郭超,李廷宪.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03).
[5]王明芳.关于培养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系列思考[J].网络财富,2008(12).
[6]王浩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7]刘晓伟.信息网络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求实,201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讲师团系统科研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322。
作者简介:刘涛(1980-),男,河北唐县人,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