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
2013-04-29王淼
王淼
摘 要:分“观察感知、领会理解、巩固记忆、应用技能”四个阶段,对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物;创新教育;观察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指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创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策略与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物创新教学大致体现在“观察感知—领会理解—巩固记忆—应用技能”四个阶段。
一、认真观察,建立兴趣
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最好机会。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去耳闻、目睹、手触、品尝,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解答,因此学习生物学必须重视对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的内容可依据教材内容而定,必须是选择有针对性的内
容让学生进行观察。观察的方式有多种,野外观察、实验室观察、家庭观察等。观察的对象(材料),可以是活的生物体,可以是标本挂图或模型。观察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把观察与兴趣结合起
来,提高观察理解的效果。
二、领会理解,启发思维
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动脑筋思考,把知识学懂学会的过程,在认真观察完成后,如何领会理解,这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来实现。启发引导的方式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启发思维。
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称为逆向思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电波和有关情境的创设,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跳出已有“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式,进行知识的迁移重组,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凝固在所谓的“标准答
案”或者“知识系统”上。
三、巩固记忆,掌握方法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始了记忆的贮存。记忆是思维想象活动的仓库,也是知识应用的前提。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进度选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录
像、多媒体、课外书籍,讲生物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现代生物科技重大成就,使学生产生兴趣。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忆
能力。
在教学每节或每章内容之后,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巩固记忆。如,学习初中动物学《哺乳纲》一节之后,为使学生识记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可引导学生思考除课本里讲到的哺乳动物外还有哪些动物属于哺乳类。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回忆哺乳纲的特征,并要搜寻哪些动物符合这些特征。这种问题在考查学生观察归纳能力的同时,可以对知识进行条理清晰的巩固与记忆。
四、学会应用,提高技能
知识的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检测领会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可靠指标,也是锻炼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用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第二,通过实际操作检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学习、绘图等。
另外,通过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记忆、理解、应用的水平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认真做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有创新意
识,改变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持之以恒、人人参与、全心投入,以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作者单位 辽宁省鞍山市乐群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