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格言思维 提高作文效率
2013-04-29徐彦
徐彦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的作文呆板,思维僵化,这固然和学生的生活、思想、修养有关,但学生写作时的拘谨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用“格言思维”进行作文,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就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僵化;拘谨;格言思维;引导
作家高尔基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用格言思维”是指作者写作时提炼警策性的语句的思维。好的文章常常有独到的警句和秀句。如果没有格言秀句,就像果木无实,花卉无花。格言思维过程能唤起、调动和培养一些作文时必不可少的意识。
一、引用格言,力求变化
引用是追求一种表达效果。总是自己的语言,就只会是一种色彩。引一引别人的,就会有两种色彩。两种色彩合起来,就能破除单调,使文章活跃起来。
例如一位学生在题为《我喜欢我自己》的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遇到那些夸大自己痛苦的人,我觉得很可笑。一个人有了一颗易满足的心,从不对生活厌倦。早上从被窝中被叫醒,也不会认为将开始的一天是无趣的。作家梁遇春说过:“望着远方一线天光,唱一支古老的歌。一阵风过去了,窗前有多少片叶子回到地母的怀抱。拿起笔,写一首小诗或随意写下你心中要说的话。”天天可以过这样优美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而非要凭空编排些忧郁让自己消遣呢?没有一个人是与幸福无缘的。只要他不把自己封闭在没有视听的痛苦的海洋里。
这里的引用使得表达别具一格,作家描绘的生活,也正是小作者认为富有情趣,感到满足的生活,虽平常,却令人觉得趣味很浓。借引用以说明没有一个人是与幸福无缘的,这样引一引,不仅省去唠唠叨叨的文字,更使文章平添一种情趣,一种诗意。
议论文中有一种引论的方法,即引权威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引证是从论证说理这一意义上来说的,其实,从另一层面来说,这类引用也是求变化的一种手段,它的意义,不仅是提供一种令人信服的依据,增加论证的力量,还在于谋求表达时的多色彩,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二、引用格言,开启思维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无话可说的尴尬情况,特别是写议论文时,总是没写几句,就觉得话已说完。这首先是个认识问题,对论述对象认识到什么程度,也就能写到什么程度,要“了然于心”才能“了然于口与手”。然而,思维是可以触发的,也是需要触发的。认识思维容易形成习惯定式,写作时由于受一些环境因素的制约,又容易变得拘谨,于是就很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出面做做引导的工作。泰戈尔说过:“你有一个苹果,他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各人手中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各人手上就有了两种思想。”其实,这种交流,有可能是各人握有三种思想、四种思想,因为这种交流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输出与接受,在与已有的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激发出另一种全新的思想。当作文因受环境的制约无法与别人交流时,你就可以试着与储存的引文交流,借此开启思维,寻找灵感。
议论说理,讲究思维发散,向横向和纵深发展,落实在具体的写作上,也就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而这多角度、多层次的选定,引文常常可以帮忙,因此选择合适的引文,作为自己思维发展的导向,是引用在写作中极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笔者曾布置过一篇《人生当吃苦》的议论文。不少学生都引用了一句俗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举了一些好的例子。但总的来说还是观点加例子的模式,缺变通,缺深度。在众多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较独特,是这样写的:“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老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苦难教给我们许多东西。人在苦难的浮沉中会懂得生活的艰辛,增加责任感。苦难会给人勇气,给人智慧,人会在不断的思索中,不断的奋进中充实完善自己的人生。”为议论主体引入了一个同位对象,开启了行文思路,扣住“老师”两字讲了苦难能给人以教益,较好地阐述了吃苦与充实、完善自身的因果关系,使文章有了深度。
借引用开启思维,可能会出现千人百态,也不能指望所有学生都往一条道路上走。写作中思维活跃起来,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思维受到了局限,写出来的作文就只能是千人一面。格言思维的介入,实际上起的作用就是促进思维的发展、流动。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