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概念、思路和操作方法
2013-04-29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关于“问题”。
“问题”是认识主体想要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也就是被主体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达到的目的地。它反映了主体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1988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一个问题是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情境。”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般具备三个特征:接受性——愿意解决并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障碍性——不能够直接看出答案,需进行深度思考才能解决;探究性——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做,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2.关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认识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达成的目标和遭遇的障碍。当学生面临一种情景,即学生可利用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根据问题的给定条件,采取一定的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就是“问题解决”。
3.关于“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富有理论品质、具有稳定结构的综合实践体系或综合实践样式。
4.关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师生合作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得以发展和升华。
二、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通过研究,总结出“问题解决”在相关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在研究中,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进一步形成既有学校学科教学的特点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通过学习和研究,达到准确地把握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以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保证。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方法更是课题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指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学与研究的工作。在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把研究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了解、分析研究,比较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差异,探寻规律,及时反思,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办法。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文章,并编印了校本教研系列丛书。
(4)归纳总结法:研究过程中,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清中校情的各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研系列丛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案例汇编》。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办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紧紧依托“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感悟问题,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反思——共同提高”的具有清江中学特色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是高能力的人。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提出来的,更可以是师生合作共同创设生成出来的。
【案例一】在语文教学中,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悲怆的抒情基调,先用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读。随着那低沉哀怨的曲声,学生仿佛置身阴郁苍凉的氛围中,破败的屋舍,荒芜的田野,悲凄的叹息声……一一再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品选用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悲怆的感情色彩。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大家随乐曲齐唱《好汉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摘出其中的三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然后提出问题:歌中塑造了鲁智深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巧妙地将其与课文中塑造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鲁智深的性格分析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势如破竹。
2.自主探索——感悟问题。
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问题解决,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积极思辨;二要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适当的调控,使课堂教学开放有度、有序;三要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信息,为交流反馈、完善结论的环节做准备。
【案例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在Windows的操作中,有一节是专门介绍窗口的各组成元素、菜单的组成及相关操作的。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我们采用班级对照法,将任课的六个班级分成A、B两组,每组三个班,A组先布置给学生作为问题去自主探索的内容,B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一次小测试,测试结果发现,A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比B组效果要好很多。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以后有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会出现感悟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教师应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3.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对于问题体系中的开放性问题,经常利用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讨论,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情形。在课堂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交际智能。
【案例三】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在探究“贷款买房好还是攒钱买房好”这一问题时,教师采取小型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针锋相对,气氛热烈。在学生已经能感悟出贷款消费和攒钱消费各有利弊的时候,教师没有参与辩论,让渴望表达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言,从而使得辩论达到高潮。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形成共识:贷款买房,需求可以提前得到满足,但是要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攒钱买房,不存在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问题,精神和经济上没有什么压力,但需求不能提前得到满足,也不排除将来买房时因房价上涨而多支付钱财的可能。因此,二者各有利弊。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适当倡导贷款买房、提前消费的消费方式,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4.总结反思——共同提高。
通过前面的合作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基本形成了共识。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让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想一想,还有没有存在的问题。然后作进一步的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谈谈解决问题的感受。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要想解决某一问题,首先应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再经过合作交流,使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案例四】在心育学科“价值观探寻”教学时,教师在举行“价值拍卖会”(拍卖健康、友谊、物品、自由、聪明等二十件物品)后,引导学生讨论了三个问题:①你是否后悔你所买到的东西?为什么?②你是否什么都没有买到?为什么?③拍卖当时和拍卖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分享个人感悟时,心灵得以碰撞,体悟了不同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小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澄清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懂得衡量轻重、当机立断、重视过程等等。问题的解决和答案的获得并不是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在小结后,继续设问:①假如现在已经是人生的尽头,请看看你手上的东西对你来说是否仍有意义?②是否有的物品一直无人购买,是什么?把答案留给学生自己课后探寻,把课堂效果延伸、辐射至生活态度,使问题解决模式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美)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克成,王军.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通识部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
[5]王亚辉.数学方法论——问题解决的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