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2013-04-29刘波

关键词: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刘波

摘 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区域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宜宾学院探索实施以个性彰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标志的励志人才培养模式、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并牢牢把握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和成才环境这两大关键环节,初步彰显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关键词:学生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区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0-03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讲话中,希望青年学子能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主导学生个性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具有最基本、最核心的作用。区域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人才的重任,探索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时代价值

(一)从区域高校培养对象的特点来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本文所说的区域高校,特指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中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区域高校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长足发展,在办学规模取得突破的同时,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区域高校已从单纯在本区域内招生发展为面向全国广大省区招生,在根本上改变了生源结构。进入区域高校的学生,高考成绩、生活阅历、综合素质、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明显,表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动态变化特点,相对于长期面向特定区域招生的区域高校来说,这一生源结构的变化显得更为迅猛而突出。从学生求学与自我发展状况来看,无论学生个体还是学生群体都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其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需求及价值取向等,既来自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未来预期等内在因素的驱动,也受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宏观外部环境的引导,特别是就业行业、职业种类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就业多维性,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自我设计与选择提供了更大空间。与一般高校学生不同的是,区域高校学生明显会受到具有区域特征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因为区域高校始终浸泽着浓厚的区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元素而表现得更为直接、具体和深刻,加重了学生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关注度和期望度,从而促使学生在求学与自身发展方面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特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激发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的遵循和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尊重,是彰显教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关怀。高等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最终目标,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取决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日趋多样化的个性差异及个性发展需求的必然回应。因此,区域高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尊重和鼓励培养对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不同发展取向、不同培养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的教育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从区域高校肩负的使命来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

1.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区域高校的首要职能。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的调整完善,区域高校所承担的应用人才培养任务将更加重要。教育部2005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对区域高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键取决于实施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确立既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有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

2.服务区域社会是区域高校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是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区域高校与面向全国服务的部属国家重点院校不同,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区域高校的区域性特征愈来愈突出。这一区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区域高校自身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即是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需要,所培养的应用人才一要能满足区域社会发展对人才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二要能适应区域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人才综合素质及适应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要迈向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拔尖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今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大了对各类应用人才动态性与多样性的需求,要求区域高校必须担当时代责任,有的放矢地面向区域社会产业发展,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不遗余力地为区域社会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人才,尤其是满足区域社会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3.多样化人才培养特色是区域高校特色发展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是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诉求。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已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注重内涵建设发展,从单一化、整齐化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人才培养特色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特色是区域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因此,区域高校必须围绕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切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区域社会的特色人才。

(三)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进一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其中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工作和核心内容。刘延东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这不仅强调了人才培养水平之于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而且深刻指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区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区域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是否真正成为区域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及人才为区域社会服务的程度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社会对区域高校多样化人才需求及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决定了区域高校必须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质量提升的具体途径和要求。区域高校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更是达成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区域高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宜宾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校,秉承“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差异化发展需求的、适应高等教育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形成了有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了以个性彰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为因高考应试能力较弱而致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应试教育潜能有限,但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潜质并渴求个性发展的学生设计的。该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为依托,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使学生发掘天赋,激发潜能,彰显个性,健全人格,加速社会化进程。学生在一年级时可集中学习四年应修的通识课程,集通识教育和发现专业兴趣以彰显学习个性;可尝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试听试学专业课程进行发现和感悟,并在一年级结束时最终“确认”;在二到四年级时须修完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力量发展专业特长,并自主设计修读其他课程;在整个四年学习期间通过导师引领获得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2.实施了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标志的励志人才

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为高考入学成绩相对较高且应试能力较强、专业相关成绩优秀、学科专业方向明确且有志于成为学科型人才的学生设计的。该模式以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为立足点,以参与特定领域学术研究、水平选拔、创新教育为平台,着力造就基础好、能力强、学科基础扎实、学科方向明确的优秀学科型人才,为他们在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优秀学科型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后,进行新一轮专业课程提升学习;在导师全程指导下,进行励志目标确定、专业学科方向选择等;学习期间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弹性学制,可提前完成学业。

3.实施了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为有卓越成才追求和卓越人生期盼的、渴求直接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学生设计的。该模式以区域社会(行业)需求特别是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所选专业为依托,通过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及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凸显较强的行业(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最具竞争力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宜宾学院面向有志于教师职业意愿的学生实施的教师教育“2.5+1.5”人才培养模式即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所谓“2.5+1.5”,指在学制安排上,学生前2.5年在各自专业集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对教师教育专业且确认教师教育方向和非教师教育专业改选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后1.5年按志愿分中学、小学、学前教育统一编班教学,重在教师教育方向拓展课程与教学技能的提升,同时强化实习基地教学实践的力度和深度。该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科素养、精湛的专业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的最具竞争力的教师教育人才。在当今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综合性院校教师教育渐趋边缘化的背景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意义。

(二)以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为特征,把握了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关键环节

宜宾学院围绕“怎样培养人”凝练出教育理念,即“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成才氛围的营造,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浮出水面,为学生将来更有成效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提出从把握两大关键环节入手:“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4]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实施了适应区域社会的具有宜宾学院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制度是引导学生在确保必修所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学生自主设计课程修读方向、修读方式以及学分取得途径的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涵盖了师资选拔制、教学资源备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课外辅导答疑制等相关内容①。实践表明,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为学生多元化发展与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多形式的学习指导,有利于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应用人才。在成才环境营造上,充分彰显了以“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灵魂的大学文化特色。如,以“科学与人文”、“奋斗者的足迹”为主题,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登台主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给亲人写一封书信、参加一项科技竞赛、参加一次社区服务等“十个一”活动,引导学生强化责任、勤奋好学、热爱生活。通过搭建系列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活动平台,有针对性地拓展环境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发掘和释放学生良好个性营造了有品位、有质量、有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初步彰显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宜宾学院立足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构建了以个性彰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标志的励志人才培养、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等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格局”[5]。学生通过导师引导,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发展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屡创佳绩,受到区域地方和用人单位的认同与好评,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宜宾学院以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建设作为改革核心内容,大胆转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为学生成才助力的良好制度环境,实际成为地方院校积极承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责任、一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的典型代表”②。

注释:

①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全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Z].宜宾学院2012年教学工作简报.

②抓住关键环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宜宾学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实践的初步经验[Z].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讯,2012,(3).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

[3]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4]汪明义.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治校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5]伊元轩.宜宾学院:以创新理念统领学校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3-02-18.

猜你喜欢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方法与对策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