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
2013-04-29邱烨
邱烨
摘 要: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与特点出发,阐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作用,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83-02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和实施,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阵地的学生社团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也变得日益深刻起来,在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自我教育作用,因此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探索高校学生社团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适用性广、指导性强的理论。
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分类与特点、功能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发展等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与特点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标准的分类方法。但经过梳理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社团的分类方法相似,基本是按照社团活动内容和性质来分类。如一些学者将社团简单分为理论学习型,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学术科技型,如学生科技协会;文艺体育型,如英语协会、羽毛球协会;公益服务型,如爱心社、志愿者协会等[1]。而另一些学者则是将高校学生社团分成六类:其一,政治思想型。这类学生社团建立的前提是相同的志向、理想、信念的成员。如党章学习小组。其二,专业学术型。这类社团主要是以相同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活动形式主要为学术咨询、学术探讨和交流。如史学会、“红学”研究会。其三,科技创新型。这类社团成员是结合自身互不相同的专业,主要是以理科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目的在于科技创新,比如软件开发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等等。其四,艺术兴趣型。这类社团的成员则是因为有同样的兴趣爱好,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发展特长而建立,陶冶情操,如街舞社、国画协会等等。其五,体育娱乐型。此类社团的成员则是具有相同体育爱好,社团活动旨在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如象棋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其六,公益服务型。这类社团的活动主要是以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如逆风飞扬自强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而在共青团江苏省委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文件中则提出学生社团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志愿服务、体育健身、其他等类别。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为两大类:一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性质特点,包括社团类别、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参与和管理的自主性,社团建设和活动的自发性、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社团成员的群体性、广泛性、互动性等;二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发展增长较快;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动机开始趋向于理性,主要是想锻炼自身能力并且可以扩大求知欲;社团的活动范围,由内部封闭的校园型为主,逐步转向社会开放的扩展型。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当前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即对学生自身的重要作用和对学校的重要作用,并且主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自身的重要作用上。
(一)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参加不同种类的有关学术、科学技术方面的社团,以多种方式来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如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竞赛、辩论等,使得不同信息、不同创意的想法相互碰撞,在这些活动中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严谨、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又能提高本科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和舞台,激发学生主动进取和创造的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高校社团中,体育、文艺类社团占有较大比重,社团内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分工,都需要自己根据活动的需要自主地完成与自己相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自然而然地就需要与人广泛地接触交流,并且来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进行沟通合作,每位成员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方面经受了良好的锻炼,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类社团在开展活动和比赛过程中,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意志品质。
(三)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种活动使大学生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当中,创建了各种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得大学生原来局限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单调狭隘的交流圈得到了扩大。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或者与社会工作者打交道,建立友谊,从中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并且理解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和团结合作能力,开朗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
(四)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环境
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场所和阵地,其实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雏形,大学生在学生社团内得到了锻炼后,有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为毕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校领导和师生对学生社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校单纯地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只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并不需要进行引导和管理,没有把学生社团放在应有的高度和地位加以重视和发展。团委作为学生社团的上级领导对社团统得过死,抓得过紧。认为社团完全从属于团委的指导,作为学生干部必须无条件服从,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表现为参加社团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发展兴趣爱好,但随后并没有重视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随意性大。
(二)社团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学生社团没有制定相应的适合自己社团特点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章程,对于社团的发展及壮大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计划、发展方向,所举行的活动也只是凭一时兴起,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与规划,指向性不明,这些问题都使得社团发展的前景堪忧。
(三)社团干部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教师指导
虽然现在高校的学生社团大都配备有指导教师,但大多数指导教师精力有限,缺乏激励机制,他们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后很难再有热情和精力对学生社团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一些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对社团开展的活动指导和参与都很少。这样的情况致使一些社团开展的活动质量始终不高,得不到提升和发展。同时,学生社团面临缺乏持久性,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承袭不够,许多核心成员干部只在乎自己在任期间活动,而对于新骨干成员的培养意识不够。
(四)社团发展模式单一狭隘,创新活动少
目前绝大多数社团开展的活动都局限在自身所属类型的常规、单一的层面上,并且活动的覆盖面主要集中在校或者院系,如体育类社团开展的大多数是校级或者院系级的体育比赛,艺术类社团开展的活动大多数是艺术欣赏活动等,形式新颖、影响力大的活动很少,校际间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开展的创新活动也寥寥无几,这种形势不利于社团持续健康发展。
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一)把握社团方向和指导思想
高校可以试点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设立专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社团指导教师,将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渗透到社团中去,加强指导,从而创造良好的学生社团发展环境,通过积极向上、有意义、有明确主题的社团活动来辅助引导社团会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展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二)加强社团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明确管理责任,完善审批、审核、申报、监督、经费管理、考核制度,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制度。加大学校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多渠道筹集经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组建社团联合会帮助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完善学生社团的队伍建设
加大社团建设的扶持力度,重视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配备高素质指导教师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一套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同时重视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确保学生社团创新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认真做好学生社团管理的“传、帮、带”工作,重视对学生社团新提拔的干部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业务上都可以完整地将社团原先优良的运行机制继承下来并有所改进创新[3]。
(四)开展学生社团间的交流合作,紧密联系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各种跨界交流也日渐丰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加强交流,推出校际联合活动,使得各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并且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合作中促发展。可在网络上组建跨系科、跨校的社团联盟,或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出高品质、高规格、影响力广泛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寻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王宇姝.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3]徐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分析与研究[J].高职论丛,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