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价值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
2013-04-29康珂
康珂
[摘 要]由约翰·穆勒总结的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阐述了价值的定义、条件和决定,是西方国家在探索市场经济早期形成的经典理论成果,为中国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反思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以古典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表明,价值变化引导企业生产。最优经济结构是由市场设计,而非政府事先决定。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力是价格机制,过程是企业试错,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宜管制价格和直接配置资源。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投入产出模型;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4.31;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17-05
一、引 言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失衡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就在讨论国民经济比例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工业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挤压轻工业、牺牲农业为代价,忽视工业化的长期性、有序性及产业结构]进的一般规律,造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畸形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方式和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失衡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多年来,政府一直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中共十八大再次明确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然而,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2》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结构失衡严重。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已十分紧迫。很多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发育不成熟,存在市场失灵和结构刚性缺陷,因此需要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結构主义思潮就把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结构差异看做市场失灵的结果,因此主张政府干预。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靠政府推动。然而结果是:经济结构调整年年提,结构失衡反而愈]愈烈。事实证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值得反思。陈飞翔(1999)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经济结构调整,指出增强资源的流动性,真正形成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运行机制,才是保障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合理化的根本途径。[1]王东京(2009)指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要政府不管制,价格涨落自会引导结构调整。[2]王保安(2010)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创新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3]李尚骜、龚六堂(2012)从消费偏好角度考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指出内生偏好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变迁。[4]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反思了经济结构调整,都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在市场框架下进行。决策者需要摆脱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效应,从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经济结构调整。
“价值”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价值是和商品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5]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经济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价值创造体系。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西方国家在探索市场经济早期形成的经典理论总结。对于正在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古典价值理论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反思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二、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要点
价值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的价值学说构建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立论基础。古典学派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的出版。[6]在此之前,古典学派的先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等后继者对其进行完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古典学派的最后总结者,被誉为“古典学派最后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在李嘉图和马歇尔两代经济学家之间最伟大的正统经济学家”。[6]穆勒于1848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以下简称《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系统总结和阐述了古典价值理论。本文是基于穆勒对古典价值理论的总结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
(一)价值的定义
亚当·斯密(1776)认为价值有两种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7]穆勒(1848)明确了经济学主要研究交换价值,他指出价值是一个相对术语,“价值一词在没有附加语的情况下使用时,在政治经济学上,通常是指交换价值……如说某一物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是指它的一般购买力。”[8]这一观点得到新古典学派的继承,马歇尔(1890)更明确地指出,“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9]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价值指一般购买力,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价格,价值的规律就是价格的规律。穆勒指出,物价可能普遍提高,但价值不可能普遍提高。因为如果商品A价值提高,那意味着商品A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B或C,也就意味着商品B或C的价值降低。
(二)价值的条件
穆勒指出,价值的两个条件是效用和获得的困难。“它必须得有助于实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欲望。任何人都不会为了取得对自己没有用处的物品,而支付某种价格,或放弃对自己有某种用处的物品。但是,第二,这种物品不仅必须具有某种效用,而且在它的获得上必须存在若干困难。”[8]穆勒引用德·昆西的论证对此进行说明。任何交换价值只有内在的效用(U)和获得的困难(D)同时存在时才能形成。如果买卖的竞争态势更有利于卖家,则D对价值的影响更大。但价值的最高限是买家对效应的评价。如果买卖的竞争态势更有利于买家,则价值会低于买家对效用的评价,具体如何决定,由于决定价值的困难并不总是同一种困难,因此要分别给与探讨。
(三)价值的决定
穆勒根据获得商品的困难,将商品划分为3类,不同类别商品有不同的价值法则。他将前人的各种价值学说综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价值论。
第一种商品是“数量绝对有限的商品”,例如古典雕塑和绘画。穆勒认为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需求增加,则价值上升;需求减少,则价值降低。另一方面,供给减少,则价值上升;供给增加,则价值下降。价值的上升或降低将继续下去,直到需求和供给再度平衡为止。某一商品在任一市场上的价值,就是在那个市场上使需求恰好与现有的或预期的供给相等的价值。”[8]事实上,马歇尔正是继承穆勒的这一观点,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构成“剪子式”的新古典价值折中理论。
第二种商品最为普遍,是“数量可以任意增加的商品”,即商品的产量可以随着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无限增加。穆勒用生产费用来解释这类商品的价格。“价值在任何时候都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这一价值不足以补偿生产费用,并提供通常期待的利润,人们就不会继续生产这种商品。”[8]“因此,生产费用加上通常的利润,可以称为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一切物品的必要价格或价值。”[8]实际上,穆勒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然价值理论,认为价值会围绕这一必要价值或自然价值周围摆动,并且总是趋向回到这一点。穆勒的逻辑是生产费用的改变导致价值的改变,价值的改变引致需求改变,从而引起供给变动。
第三种商品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这类产品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费用不是同比增加,而是额外增加更多。农产品具有这类性质,增加一倍劳动不能使产量也增加一倍,追加供应量只能用比以前更高的费用获得。穆勒指出,“如果生产任何一部分供应量(哪怕是最小的一部分)的必要条件是需要有一定价格,则其余各部分供应量也会得到这一价格。我们不会因为一个面包所使用的谷物产于较肥沃的土地,因而生产费用对种植来说较低,就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这块面包。所以,一种物品的价值(亦即其自然价值或平均价值),取决于以最大费用生产并运至市场的那部分供应量的生产费用。”[8]
三、价值与最优经济结构形成
经济活动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从价值的角度看,最有利于价值创造的经济结构就是好的经济结构。在工业化早期,由于大多数商品处于短缺状态,价值形成的困难主要来自生产,因此古典学派偏重研究生产问题,从生产费用角度解释大多数商品价值的形成。到穆勒的时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逐渐认识到效用对价值的影响。穆勒指出,价值的首要条件是满足某种欲望。即商品是为消费者生产,必须存在有效市场需求,生产者才会组织资源进行生产。产品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销售出去,进而为企业带来利润。价值的第二个条件是存在获得的困难,即要投入一定资源,付出一定成本。生产者决策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在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下,生产者将资源投入不同的经济部门,使供给满足需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逐渐形成特定的经济结构。在一个最优经济结构中,资源被充分利用来创造价值,各部门既不存在生产过剩,也不存在短缺。从生产角度,经济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促进最优经济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可用一个生产者投入产出模型求出。
假定生产是投入产出型,从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用线性规划可以求出供给函数。假设一个经济系统有n个部门,各部门总产品X1、X2、X3、…、Xn,最终产品分别为Y1、Y2、Y3、…、Yn,各部门产品价格分别是P1、P2、P3、…、Pn,若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为A,则:
A=a11 a12 a1ma21 a22 a2man1 an2 anm
A=X1X2Xn Y=Y1Y2Yn P=P1P2Pn
若忽略折旧,则经济系统中n部门单位生产成本为:C1、C2、C3、…、Cn,记为矩阵形式:C=ATP。令R为系统单位产出利润,则有:
R=P-C=P(1-AT) (1)
若經济系统各部门总产量为X,总利润为π。最优经济结构是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合理分配,将π最大化。假设生产资源有两种,分别是资金和劳动,其总量B*=(b1,b2)T。令B为资源占有系数矩阵,则:
B=b11 b12b21 b22bn1 bni
其中,bni表示生产单位n部门产品所占用的第i种资源量。则有:
BX?荞B* (2)
公式2的经济意义为:各部门占用资源只能小于等于资源总量。生产者最优经济结构规划为:
max π=RTX (3)
s.t.=BX?荞B*Xn?莛0
给定A、P、B、B*,就可由公式3求出最优产量X*,并由其对偶规划解出资源的影子价格A*。由以上推导可知,总产出最优解X*是价格P的函数,即X*=f(P)。由投入产出模型可知,最终产品供给函数为YS=(1-A)X*,即:
YS=(1-A)f(P) (4)
因此,最终产品供给函数也是价格P的函数。价格P的变动将改变最终产品供给函数,进而引起供给结构的改变。在利润最大化的指引下,生产者供给结构的变动最终将形成最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最优经济结构。古典学派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可见价值变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根据古典价值理论,不同商品对价格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生产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供给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时滞,因此经济结构会经常出现短期的摩擦性失衡。只要让价值变化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失衡的状况最终会在市场中得到改变。
在古典价值理论的三种商品中,第一种商品是严格的垄断,这种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买主需求和欲望的情况”。[8]穆勒指出,这种商品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任何商品都暂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某些商品来说,这种情况还经常发生”。[8]若多数商品供给都被长期垄断,则价值被固化,生产者可以最大限度攫取消费者剩余,没有动力去改变供给结构,进而导致经济结构僵化。第二种商品由于生产者竞争,生产成本构成价值底限。“资本家不会在亏本的情况下长久地继续生产。”[8]价值的变动会导致生产者利润改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將逐渐改变投资流向,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重新分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第三种商品和第二种商品一样,生产者会在价值变化的指引下自发改变产业结构,使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经济结构优化。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且不能长期保存,具有“蛛网模型”的特征,因此结构调整的时滞较长,结构失衡波动更为剧烈。
可见,最有利于价值创造的最优经济结构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在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指引下,生产者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流向自发形成。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流动,以促进最优经济结构形成需要大量的信息和计算成本。虽然在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性结构失衡,但商品在市场中形成的价值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准确的信号,一个运作良好的竞争性市场体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调整经济结构的成本。计划经济表现糟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否定市场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否定价格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尽管决策者为设计最优经济结构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结果适得其反。企业不以市场为导向,不以利润为目标,而是追求产量,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数量指标为己任。生产者片面理解劳动价值论,认为自己只要生产就创造了价值。但从古典价值理论来看,价值在市场中形成,无有效需求的产品就没有价值。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很多生产行为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浪费资源。有的企业生产积压了大量在市场上无人问津的产品,这些产品实际没有价值。而市场需要的商品却供应短缺,价值引导企业生产的机制被抑制。因此经济结构必然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四、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由穆勒总结的古典价值理论尽管并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矛盾和混乱,但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理论成果,它不仅在理论上深刻影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歇尔的新古典价值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为我国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反思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以古典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至少有以下3点启示。
(一)最优经济结构的设计者是市场
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是好的或最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都是由政府主导,以产业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然而,Schultze(1983)却指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第一个问题是:事前我们不知道如何判定一个产业结构是优胜的产业结构。[10]本文的分析表明,最优经济结构是通过市场形成。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价值变化会自发调节生产者会改变资源在产业部门的分配,促使供给与需求结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政府事先知道什么产业结构最优,那么计划经济就不会失败。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产业政策的成功在于他们并非事先设计了产业结构,而是致力于提供信息和协调,让市场充分运转,让产业结构根据比较优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自发升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计划经济国家、一些拉美国家为迅速赶超而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去支持先进产业或重工业优先发展,结果短期的投资繁荣之后便是长期的萧条。中国近年来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多晶硅、电解铝、风电等行业曾经都是政府选定大力扶持的行业。这个教训也提醒我们,最优经济结构的设计者是市场。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让市场有效运转,而非自己去决定哪些行业该发展,哪些不该。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力是价格机制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追求产业结构最优,但“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11]价值必须满足效用和获得的困难两个条件,它虽然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在市场中却通过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明确地以货币数量表现为价格。价格变动将改变最终产品供给函数,进而引致经济结构调整。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力是价格机制。只有让价格真实地反映价值变动,企业才能在价格指引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利润驱动中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创造价值。从中国当前的实践来看,通货膨胀、价格管制和行业垄断都对价格体系造成扭曲,引起经济结构失衡。政府一是要控制货币发行,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货币供给要充分考虑实体经济增长限制,尊重单一规则。二是要理顺价格,使价格准确反映供需。如果资源价格没有被过分低估,那么高耗能产业就不会过快增长;若环境污染内部化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则高污染行业势必受到遏制。三是要破除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垄断行业,以竞争打破价值固化、结构僵化。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企业试错
价值变动促使企业为寻求最佳获利机会而改变要素投入,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对未来的决策充满不确定性,“试错”几乎是探索成功机会的唯一手段。在利润的诱惑下,无数的市场机会被尝试,各种经济力量相互角逐,有的成功而走向壮大,有的失败而被淘汰。无数微观个体的试错行为决定了哪些产业兴盛、哪些产业衰落,探索出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企业试错可能要付出很高代价,即使在有后发优势的国家也会这样(Hausmann & Rodrik,2003)。[12]尽管如此,企业试错还是要比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成本低得多。首先,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是政府无法比拟的,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远远不如无数个微观个体所掌握的信息充分;其次,企业试错的收益由自己获得,成本由自己承担,事关存亡,因此会格外谨慎、勤勉和机警;而政府是用公共资源试错,成本由公众承担,决策者自然不如企业那么用心。公共选择理论表明政府甚至可能为部门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因此,企业才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最合适的主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只能是企业试错,政府不宜直接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飞翔.劳动价值论与经济结构调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23-28.
[2] 王东京.调结构,要放手让市场做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5-11(26).
[3] 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7):8-12.
[4] 李尚驁,龚六堂.非一致性偏好、内生偏好结构与经济结构变迁[J].经济研究,2012(7):35-4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7.
[6] 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邸晓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
[8]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1.
[10] Schultze C L.Industrial policy: A Dissent[J].The Brookings Review, 1983, 2(1):3-12.
[1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7.
[12] Hausmann R, Rodrik D.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2(2):603-633.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Kang Ke
(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which was summed up by John Stuart Mill elaborates on the definition, prerequisite and decision of value. It is a classica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by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market economy exploration. It also provides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hina to explore and perfect its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o rethink it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Based on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and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input-output model,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changes in value could guide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optim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designed by market but not pre-determined by governments. The guidance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s price mechanism, and the process is trial and error in enterprises. Government should not regulate price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directly.
Key words: classical economics; theory of value; input-output model; economic restru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