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2013-04-29张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学

张敏

[摘 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建构式生态课堂改革不仅提出了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而且明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建构式生态课堂;数学;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仅仅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即“授之以渔”而不仅“授之以鱼”,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 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素材新颖是“活力”的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所以我们初中的课堂教学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在我们苏科版的新教材中,在每一个新课的前面均创设了非常新颖的素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学习中,教材在课题右侧引入一些学生非常熟悉且形象的剪纸艺术作品,电缆车的运动,风车钟表的转动,向学生非常直观地展示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特点,用新颖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研究、思考.

角色定位是“本质”的改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市“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评价教师的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过去是重“教”,现在是重“学”,过去关注教师行为,现在更关注学生“创造”,打破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 面对改革,有的教师显得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让学生自主会变成自乱,如果不让学生自主便是陈旧呆板,实在左右为难.

实例:笔者曾经和一位在乡镇中学教学的同学交流,他提到了他的苦恼——在学习“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他要求学生依据课本中的提示图案,用纸张尽可能多地制作各种不同的立方体表面展开图. 在课堂中他先简单地描述了表面展开图的定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希望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思考、分析,了解和掌握直棱柱表面展开图的类型、特征与规律. 然而,课堂上的实际现象是,学生虽然热情高涨,却并未把注意力放在探究上,有的闲聊,有的说笑,有的把已制作好的立方体表面展开图模型翻来覆去地折腾,乐此不疲. 又如,在教授“统计表”时,他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统计自己所在小组中学生的铅笔、橡皮、尺子各有多少. 老师一宣布,前后的学生立刻组成了小组开始“合作”. 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倒文具盒、拿铅笔、找橡皮……全班每个学生都在动手,但仔细一看,小组中也就一两人在有模有样地进行统计,更多的学生则趁机玩文具、开小差、说闲话. 见到自主变成了自乱,他无可奈何,只能叫停. 现在他一般不再开展自主性课堂教学,即使偶尔为之,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让学生自便.

反思:面对“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这位教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误地认为自主性学习类似于自学,自己无需花多大力气;课前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完整的教学预案,当课堂上出现某些“乱象”时,措手不及,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引导;束手无策,放任自流.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他把教学舞台完全让给学生,自己充当观众,没有参与,没有欣赏学生的创造,让自己置之度外,从而成为“边缘人物”. 特别是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使他难以驾驭教学行为,内心的表现是焦虑和不安,从而对开展自主性课堂教学失去信心. 毫无疑问,这是角色的错位导致开展自主性课堂教学受阻的原因.

探究:要搞好初中数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教学身份是什么,并根据角色定位开展自己的工作. 自主性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角色把握是否正确.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要以学生为本.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但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一定要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课前应当有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做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多问一问,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吸引学生能饶有兴趣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捕捉并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在学生开展自主活动时,千万不能消极“旁观”,而要做积极的“旁观者”,要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他们探究的情况,欣赏他们独到的见解,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握教学方向,确保学生自主而有效.

培养兴趣是“活力”的保鲜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 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就算教师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 因此,在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养成过程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种有效方法.

1. 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紧密联系实际

如在学习“概率”时出示以下表格:

你认为谁去主罚比较好呢?

通过该例把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篮球与数学学习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把生活和数学知识关联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数学园地,使学生明白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剪出一个心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心心相印”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急着想自己动手试一试,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关注差异,让每个孩子“成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总之,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 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数学
我们爱数学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