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炮击金门彭德怀为何四次不在毛泽东身边
2013-04-29瞿定国
瞿定国
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彭德怀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后,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都扣到了他的头上,说彭德怀反对毛泽东“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便是一例。1959年8月31日,林彪在军委扩大会上说,党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是与彭德怀的意见相反的。1958年8月至1959年1月的7次大规模炮击金门,彭德怀有4次不在毛泽东身边,也被指控为同毛泽东“七分不合作”的例证。对这样一个重大是非问题,多年来鲜有著述批驳和澄清,即使《彭德怀传》和《彭德怀自述》等重要书稿也未涉及。
事实究竟如何呢?
彭德怀一直主张对金门采取积极军事行动,毛泽东曾说彭德怀是“主战”的自己是“主和”的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瀑发革命,中东形势骤然紧张。国民党当局乘美国军队入侵黎巴嫩、镇压中东人民革命之机,叫嚷要“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并于7月17日令其陆海空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
为了打击对大陆进行窜扰和破坏的国民党军,牵制美国的兵力部署,毛泽东于7月17日指示准备炮击金门,并于7月18日晚上召集军委领导和空军、海军领导人开会,说伊拉克发生革命后,美军登陆黎巴嫩,英国出兵约旦,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决定在金门、马祖地区主要打击蒋介石,牵制美帝国主义。地面炮兵第一次打10万至20万发,以后每天打1000发,准备打两三个月。两个空军师,准备在炮击同时或稍后转场到汕头、连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当晚召开军委会议,决定对金门国民党军实施惩罚性炮击。7月19日总参开会,又作了进一步具体部署。
经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福州军区前线指挥所,还分别组成以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为首的空军前线指挥所和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7月19日,叶飞一行赶赴厦门前线,立即召开作战会议,展开各项准备工作,于7月24日前完成了一切作战部署。
当彭德怀等人全力贯彻执行军委炮击金门的决定,拟订了7月25日炮击金门蒋军舰艇的计划,并已令前线部队作好了各项准备。但此计划上报毛泽东,毛泽东突然提出缓打的意见。7月27日上午10时,毛泽东写信给彭德怀、黄克诚说:“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毛泽东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彭德怀看到毛泽东的信后,开始感到不好理解,但仍积极部署贯彻执行。7月28日,彭德怀主持临时军委会议,宣读了毛泽东的信后说,此信已发给福州军区叶飞,并请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和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研究。8月13日,彭德怀指示王尚荣,如台湾海峡美蒋方面无异常军事行动,过几天后可解除战备转入正常。8月19日,总参通知厦门前线转入正常,解除战备,炮群交厦门驻军指挥。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率前指人员19日返回福州。
然而就在这时,毛泽东又决定要准备炮击金门了。8月18日,他对广州军区8月13日请示拟在深圳方面演习事批示:“德怀同志: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因此不要在广东深圳方面进行演习了,不要去惊动英国人。”
看到这个批示后,彭德怀于8月19日晚通知萧劲光、陈锡联、王尚荣、王秉璋、陶勇等到北戴河开会,研究炮击金门和防台湾空军报复的准备工作问题,同时通知福州军区准备炮击金门。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率前指人员于20日再次赶赴厦门指挥炮群进入战备,待命开火。毛泽东还令叶飞也到北戴河来。
8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在毛泽东处开会,研究炮击金门问题。林彪、黄克诚、萧劲光、王秉璋、叶飞、王尚荣等均到会。在8月20日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在开场白中笑着说:彭老总,你是主战的,我是主和的。开场戏归你了,你先唱。
彭德怀向毛泽东择要汇报了台海形势和前线备战情况。他说,美国因得手中东而在台海问题上调门愈加蛮横强硬,台湾则因有美国撑腰,“加速进行反攻准备”的言论甚嚣尘上,其空军已多次侵入福建地区,与我空军进行空战。我方因主席下达缓攻令,前线战斗准备更为充分,空军顺利入闽,野战工事已大体完成并不断加强,大小金门及其所有重要目标,均在我火炮射程之内。
彭德怀提出,现在蒋介石要固守金、马,那么,这一仗迟早要打,晚打不如早打。我们研究,真打起来,美国确实是个未知数,但不怕,主席讲过,道义在我方,人心在我方,政治主动在我方,地理优势在我方,军事上,我们也不差太多。还有,大家在朝鲜交过手,互相都摸底嘛。总之,打,有风险,但利益极大。
毛泽东说,你们主战的有那么多条理由,我这个主和的还有什么话说?他指着地图上的金门岛说:不要怕,狠狠地打,把它四面封锁起来。我们此次是直接打蒋,间接打美!
在8月21日的会上,毛泽东问叶飞:你们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啊?当时,国民党军队中美国顾问配备到营一级。叶飞答道:那是打得到的。毛泽东沉吟半晌,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答:避免不了。后来毛泽东表态说:“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
最后,毛泽东同意将炮击金门的时间订在8月23日。这一天是星期六,敌人容易麻痹。
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在彭德怀的主持下,各项炮击金门的准备工作此时都已就绪。从全国各地调往厦门前线的炮兵部队,克服台风暴雨、公路桥梁被毁等重重困难,做好了战前准备。8月20日,彭德怀在他的住处,同萧劲光、王秉璋、王尚荣等研究炮击金门的准备工作。王尚荣汇报说,厦门前线我军炮兵已增加到36个营又6个海岸炮兵连,共459门火炮,可随时开火。另有高射炮兵5个团又5个营掩护炮群。从现有情报看,台湾蒋军只注意我空军活动,似尚未发现我们部署的大量地面炮兵,我们炮击可出敌意外收奇袭之效。
即使身经百战、处变不惊、指挥若定的彭德怀,直到8月22日晚上,也还在思考作战部署有什么不周密之处。8月23日15点30分,彭德怀办公室告知王尚荣并通知福建前指:彭总午后在福建前指的电报上批示:“我同意按福建前指意见,按时炮击,估计美军不会参加。”此时,距炮击开始只有两个小时了。
从8月22日午夜到23日凌晨,福建前线几百门大炮和几千吨弹药从待机位置进入发射阵地。各就各位后,部队马上搞伪装,太阳出来后,阵地上和头一天看起来没啥两样,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指向金门岛的数百门大炮,昂首挺胸,静静地等待着开火命令的下达。
7次大规模炮击金门,彭德怀有4次不在毛泽东身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场军事斗争是毛泽东亲自决策和直接指挥的
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炮兵奉命对金门国民党军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炮击。
先来回顾一下这7次大规模炮击的实施过程。
第1次大规模炮击(8月23日):
8月23日17时30分,福建前线36个炮兵营及6个岸炮连,对国民党军“金门防卫部”和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进行猛烈的火力突击,消耗炮弹近3万余发,毙伤“金门防卫部”副司令3人(中将2人、少将1人),中将参谋长1人及官兵600余人,2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岛上大批军用设施被摧毁,通讯系统被严重破坏,由大型坦克登陆舰改装的“台生”号运输舰被击伤。此次炮击,由毛泽东、彭德怀、叶飞等人在北戴河指挥。
第2次大规模炮击(8月24日):
8月24日,福建前线36个炮兵营和海军快艇部队联合作战,击沉国民党军运输舰“台生”号,重创运输舰“中海”号,消耗炮弹1万余发。金门人岛被我封锁,岛上国民党军的补给中断。此次炮击,也是毛泽东、彭德怀、叶飞等人在北戴河指挥。
遵照毛泽东指示,彭德怀于此次炮击后的第三天(26日)电告张翼翔,炮兵封锁大、小金门及大、二担岛,打击机场起降敌机。空军打击入侵大陆敌机,不出公海线作战。海军打击敌中、小型舰艇。
第3次大规模炮击(9月8日):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9月4日公开声明,国会授权总统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保护金门、马祖等有关阵地。美国还向台湾海峡地区大量增兵,对中国进行威胁,并公然于9月7日派军舰入侵中国领海,为国民党军舰护航。为了打击美国的侵略行径,福建前线炮兵,于9月8日对金门国民党军和海上舰艇进行全面打击。消耗炮弹2.17万余发,击沉、击伤国民党军舰各1艘,美舰被迫退向公海。此时,彭德怀已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检查工作。
第4次大规模炮击(9月11日):
9月9日,国民党军炮击厦门大学,11日美舰又为国民党军舰护航,福建前线炮兵于当天奉命再次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发射炮弹2.5万发,摧毁金门国民党军军事设施10处,击伤运输机1架。此后,福建前线炮兵开展了零炮射击活动,使金门国民党军防不胜防,陷于严重的困境。此时,彭德怀继续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检查工作。
第5次大规模炮击(10月20日):
10月5日,毛泽东审时度势,为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指示福建前线部队停止炮击两天,以观动静。接着,中央军委又作出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决策。10月6日,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7天,13日又宣布再停止炮击两星期,让金、马军民运输补给,以美军不为国民党军护航为条件。由于美国坚持顽固态度,继续为国民党军护航,为此,福建前线炮兵于10月20日奉命对金门恢复炮击。参战炮兵32个营及岸炮5个连,消耗炮弹8800余发,击中国民党军“中”字号运输舰3艘,大货船1艘,运输机1架及敌阵地和观察所10余处。岛上守军在遭炮击70分钟后才开始还击。此时,彭德怀在格尔木、大柴旦一线了解青藏公路运输和兵站工作情况。
第6次大规模炮击(11月3日)
为了影响美国国会选举,使在野民主党获胜,同时为了加大美蒋矛盾,表示金门并未“停火”,使蒋介石得到拒绝从金、马减少驻军的口实,毛泽东决定对金门再次实施大规模炮击。11月3日晨6时起,福建前线炮兵向金门国民党军阵地实施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轰击,发射炮弹2万余发。此时,彭德怀在西安视察第四军医大学,检查办学方针的落实情况。
第7次大规模炮击(1959年1月7日):
1959年元旦过后,金门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对大嶝岛滥施炮击,造成托儿所31名儿童死亡、17人受伤。为了对这一罪行进行惩罚,中央军委决定于1月7日再对金门实施炮击,并发表《国防部发言人谈话》。彭德怀把谈话稿送呈毛泽东审阅,同时在稿上写道:“本(7)日午前厦门地区雾大,对金门未予轰击。午后如雾消,即予惩罚还击。如果雾仍未消,即延至9日再轰击。妥否盼审批。”经毛泽东批准,当天下午实施了第七次大规模炮击。福建前线炮兵对金门国民党军实施惩罚炮击,炮击目标只限于炮兵阵地,共发射炮弹2.6万发,击中炮兵阵地12处、观察所15个,毙伤国民党军官兵100余人。国民党军还炮约7000发,但被我优势火力压制下去。
福建前线部队除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外,还有数十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零炮射击,并进行了13次空战、3次海战,共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给予国民党军以有力的惩罚。
7次大规模炮击金门,彭德怀有3次在毛泽东身边参与指挥,4次不在毛泽东身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炮击金门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彭德怀在不在毛泽东身边都一个样。
炮击金门,是毛泽东纯熟地运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和舆论宣传攻势,并将它们融为一体的一次重大行动,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在这场炮击金门的特殊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毛泽东是居于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员,彭德怀是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的第一副手和重要助手。无论他俩是否在一起,是否在一地,都是如此。
二、彭德怀在不在毛泽东身边并不影响他参与炮击金门的决策和指挥。
1、2、7次炮击金门,彭德怀都参与了直接指挥。彭德怀在外地检查工作时,对金门战况仍然时刻挂在心头。秘书回忆说,彭德怀每天晚上都要用电话向总参作战部询问和了解福建前线战况,及时给予指示。
在炮击金门进程中,毛泽东也是一直依托彭德怀具体组织指挥、落实作战部署的。遇有重要问题,毛泽东往往都要批给彭德怀办理。有时甚至把他从外地召回身边议事。这表明毛泽东一直是信任彭德怀的,如同当年毛泽东称誉“唯我彭大将军”时期一样。
9月初,中央军委起草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送毛泽东审阅。9月3日,毛泽东批示:“克诚同志:指示及附件,写得很好。请即交彭德怀同志看过,再经军委会议通过,然后发出。”
当天,毛泽东又让已到哈尔滨的彭德怀,还有黄克诚赶到北戴河议事。据记载,当时有一件事情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8月27日,我对台湾广播词中有“我军登陆,迫在眉睫”一语。毛泽东从外电反映上看到后,批评这是违反集中统一原则,并质问黄克诚:你们有几个国家?检查过没有?军委指示稿第四项中有“一切重要的行动和宣传都必须遵守集中统一的原则,不得自作主张”。毛泽东在“宣传”二字后面亲笔加写了:“文告、谈话、口号、社论、新闻、广播”12个字。
9月4日,彭德怀从北戴河返回北京后,第二天就主持下发了中央军委《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示指出:“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是目前国际阶级斗争中最严重最复杂的焦点之一。”“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然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但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我们不要把这个斗争简单化,而要把它看作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问题的全部、彻底解决,不是短时间的事,而是一种持久的斗争,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打算。”
这个指示对包括炮击金门在内的沿海斗争的方针作了四点规定:一、继续炮击封锁金门,但目前不宜进行登陆作战;二、炮击封锁金门的活动,必须有节奏,打打看看,看看打打;三、海军、空军不得进入公海作战。蒋机不轰炸大陆,我也不轰炸金、马;蒋军轰炸大陆,我轰炸金、马,但不轰炸台湾;四、我军不准主动攻击美军。如果美军侵入我领海、领空,我必须坚决打击。
这个指示使炮击金门的斗争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原则。
9月6日,彭德怀在北京召集军委会议,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军委这个文件的精神。他说,解放台湾要有国际上的大事变,才有可能。因为台湾解放,即意味着美帝国主义退出西太平洋,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斗争。我们要作准备,但要有长期打算。我们不怕大战,但也不去挑起大战,因为这样做在政治上不利。他还批评指出,这次对金门炮击,表现出我们工作上的一些毛病,应当注意改正。例如作战部办事有些拖拉,毛主席叫写一个命令,结果拖了10天。总政治部散发的传单、提的口号,内容都不妥当,例如“我军登陆,迫在眉睫”等,事先也未经中央批准。还有几次新闻稿也写得不好。
三、彭德怀要为谋划整个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效力。
作为军委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和国防部长的彭德怀,需要考虑和指导的不仅是炮击金门这件大事,更重要的、更多的是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全局。
8月30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彭德怀鉴于前线有叶飞,北戴河有黄克诚、王尚荣,于是报经毛泽东批准,先后到东北、西北和南方一些地区的部队和地方单位视察和调研,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从9月10日起,毛泽东也离开北京前往湖北、安徽、南京、杭州、上海等地视察。这样,统帅和副手就不可能在一起了,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炮击金门的直接协同指挥。
从8月31日至9月21日,彭德怀赴东北哈尔滨、齐齐哈尔、白城子、沈阳等地(9月3日至6日返京议事),视察了军事工程学院、军事工厂、机场、靶场,并向出席沈阳军区党代会的同志讲了话。10月7日,彭德怀将在东北地区视察20天的情况,向中央写了书面报告,内容涉及军事工业生产、驻厂军代表工作、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军事技术学校办学方针等方面的问题。这个报告经党中央批准后,中央军委于10月23日下发全军各大单位领导机关参考。
10月15日至11月8日,彭德怀赴西北地区包头、西宁、格尔木、大柴旦、敦煌、玉门、武威、兰州、西安、延安等地的部队和地方单位进行视察。返回北京后,他综合整理了在兰州军区视察工作时的谈话,由军委办公厅于11月27日以“纪要”形式印发各大军区党委参考。“纪要”内容涉及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军队卫生部门的反教条主义、省军区工作、加强军队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11月28日至12月10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举行。彭德怀未参加全会全程,12月8日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他在书面发言中,讲述了军队的工作情况及军队与地方工作关系密切的民兵工作、军队的生产工作、省军区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此后,彭德怀在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地的部队和地方单位进行了视察。期间,还到他的家乡湖南湘潭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12月29日回到北京。
在1959年到来之时,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彭德怀等人有效地组织实施了第7次大规模炮击金门之后,又开始了忙于新的一年全军的军事、政治、后勤、科学技术、军事院校等各方面的工作。
还原炮击金门的历史原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些污蔑彭德怀“反对”炮击金门、与毛泽东“不合作”的不实之词,是多么的荒唐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