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新中国之九:和平外交

2013-04-29付闪

湘潮 2013年9期
关键词:外交国家

付闪

在1949年3月初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h ,为了迎接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毛泽东向全党首次宣布了外交政策,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的任何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这让新中国牢牢地掌握了外交的主动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是真正实现平等外交的前提;“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核心就是实现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一边倒”就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了包围封锁和武力威胁的国际形势下,“一边倒”为中国打开了一片国际空间,避免了中国的孤立,事实上是非常必要的和正确的。

七届二中全会结束一个多月后,1949年4月20日,长江岸边人民解放军再次用隆隆的炮声向世界宣告了毛泽东的外交政策。当晚,阻挠我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英国炮舰紫石英号被我军炮兵击伤搁浅,在此后的中英双方交涉中,面对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扬言的武力报复,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将军名义,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的声明,即《李涛将军声明》。在声明中,毛泽东驳斥了英国首相艾德礼所谓“英国有权开军舰驶入长江”的谬论,义正言辞地宣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声明自己的外交主张,声明一经发出,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几个月后,英国炮舰紫石英号,在英国的武力讹诈失败后,仓皇出逃。消失在夜幕中紫石英号不仅宣告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炮舰政策的终结,也让世界记住了毛泽东在中英交涉中所声明的外交主张,那就是: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但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全部特权,从此,翻开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篇章。

为了尽快打开外交局面,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在开国大典刚刚结束,游行的人群还没有散去的时候,按照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外交部长周恩来的外交公函就送到了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旧领事馆内。而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因为时间紧迫和车辆缺乏,这一份外交公函当时竟是中央外事组的同志们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送去的。各国原外交人员接到公告及公函后,纷纷向本国政府汇报,尤其对新中国宣布的与外国建交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原则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有的为了节省时间,索性用明码给本国政府发电。一时间,北京、上海等地的电报局变得异常繁忙。

新中国刚一宣布成立,就立刻获得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承认和热烈支持。

1949年底,为了解决中苏之间遗留问题,同时也为了争取苏联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支援,毛泽东顾不得天气的严寒,于12月6日启程访问苏联。访苏期间,毛泽东同斯大林说,我们两国要弄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这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就是随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通过这个条约,苏联放弃了旧俄在华特权,与中国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等领域进行密切合作并提供了相应援助,这对起步艰难的新中国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对这个条约,毛泽东后来评价说:这是“把两国的友谊在条约上固定下来,我们可以放手搞经济建设,外交上也有利”。

除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致电表示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段时间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外交部几乎成了当时最忙碌的国家部委。面对这种形势,毛泽东及时作出指示,要求对提出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要做区别对待,坚持谈判建交的原则——就是在同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时,要求通过谈判让对方政府先清楚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先断绝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在联合国支持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同意把该国领域内属于中国的财产及其处置权完全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方表明了对这三个先决条件的态度之后,再磋商建交事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初期先后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打开了一片天地。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不仅一方面积极打开国门,推动新中国与友好国家和平建交,另一方面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1950年,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果断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浴血奋战3年,最终迫使了美国于1953年7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朝鲜战争后,为了推动周边和平,在1954年召开的旨在解决朝鲜问题和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根据毛泽东所提出的国际斗争中我们要和平,要利用矛盾,联合多数,孤立少数的原则,进行了积极努力,最后促成了与会各方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

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平等地位出席的国际会议。这表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在迅速提高,中国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承认。在此期间,毛泽东根据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形势有所缓和,英、法等国家同美国矛盾有所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现在,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他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从建国前夕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此时“走出去”的外交方针,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外交政策作出的第一个重大调整。

1954年6月下旬,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根据毛泽东“走出去”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应邀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访问,这是新中国的总理第一次访问亚洲邻国。在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着重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发表后,在国际上很快赢得了广泛承认和支持,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直到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1954年,毛泽东还在与先后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联邦总理吴努的会谈中,进一步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说:“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强调“我们着重的不是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不同,而是我们的共同点”。

这就是毛泽东理念中的新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国与国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带着这一理念,在1955年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作了国与国之间可以“求同存异”的著名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中国代表团在亚非会议上的出色表现,使一些原来对社会主义中国存有疑惧或对抗心理的亚非国家,开始改变看法,转而对中国采取友好态度。到195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20多个,掀起了建国以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就连主张遏制和封锁中国的美国在这一年也同意了与中国开始大使级的会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开了局面。

就在毛泽东带领着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风云突变。

一方面是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并试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两个中国。此时的苏联,则开始对外推行“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开始逐渐表现出其大国沙文主义,并且力图控制中国服从其战略,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另一方面,在美苏之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起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面对严峻的形势变化,毛泽东没有畏惧。在他的决策下,人民解放军用炮击金门沉重打击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和美国搞“两个中国”的企图,迫使美国不得不继续保持中美大使级会谈这一外交对话渠道。而对于苏联向中国施加的种种压力,毛泽东则从维护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出发,一方面坚决顶住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同时也不放弃与之寻求协商谈判以缓和两国关系的机会。

毛泽东是辩证法的大师,在他眼里,即使同时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迫和封锁,世界仍然有一片广阔的天地——那就是“两个中间地带”。在他看来,亚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国家,是我们直接的同盟军,而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是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可以作我们的间接同盟军。具体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

根据这一方针,这一时期我们把亚非拉国家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在同邻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双边争端问题的同时,还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建设,赢得了亚非拉国家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针对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国家,毛泽东提出了“利用矛盾”和“以民促官”的方针,积极同日本及西欧的一些国家开展民间外交和贸易往来,发展友好关系。在这一方针的促进下,1964年1月,中法经过谈判实现建交,打开了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的大门。同年11月和12月,中国又同意大利和奥地利建立了贸易机构,在美国长期封锁中国的锁链上打开了缺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将近50个,比50年代中期增加了一倍多。中国掀起了与其他国家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形势再次发生了深刻变化。

1969年3月,苏联军队悍然越过中苏边境占领珍宝岛,对我进行武装挑衅。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苏联的武装挑衅,收复了珍宝岛。随后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上陈兵百万,并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攻击,一时战争阴云笼罩,两国关系降到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这时的美国则深陷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力削弱,内外交困,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争霸,开始收缩战线,转而同中国接近。中苏珍宝岛冲突后,美国政府突然宣布放宽对中美之间的人员往来和贸易限制,不同意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及其他旨在孤立中国的行动,下令停止派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等等,开始不断发出改善对华关系的信号。

面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地对中国外交战略再次做出了重大调整,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思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一条线”就是联美抗苏,摆脱与美苏同时对抗的局面,集中力量抵抗苏联的威胁,这对当时处于苏联核威胁之下的中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毛泽东1974年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所正式提出的,也是今天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外交理论,那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西欧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为我们科学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至今仍是我国制订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71年10月25日晚,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会场里人声鼎沸。在此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整个会场沸腾了。一家美国报纸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说在中国当过大使的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高兴得跳起了非洲舞。而会场中很多代表欢呼着,甚至兴奋地拍起了桌子。

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件事,毛泽东也一直看得很重。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多次说到: “世界不能始终让美、苏两国霸占下去,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也得算数”,“联合国,我们总有一天可以进去”。

当毛泽东得知新中国以压倒多数的姿态恢复了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消息后,他异常高兴,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起,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要把做工作、交朋友的重点放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对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毛泽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在对外援助中,他还反复强调要十分注重尊重被援助国的主权和保持他们的尊严,防止我们自己在国际交往中搞大国沙文主义。

毛泽东的真诚和友好为中国在亚非拉第三世界赢得了一大批真正的朋友。

也正是这些朋友,让毛泽东此前关于“联合国,我们总有一天可以进去”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如果评选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最具有爆炸性的新闻,那么中美建交无疑可以当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坚决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寻求保持中美接触,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1955年8月,在毛泽东批准下,中美之间开始了大使级谈判。虽然会谈曾一度中止,但中美之间接触并没有中断。同时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方面此时对中国不断释放的缓和信号,毛泽东其实早有注意。早在1968年冬天,他就饶有兴趣地读了有关美国总统竞选的材料,并认为尼克松所著的《六大危机》一书“写得不错”。1969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的就职演说。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在会见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时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对尼克松这番话,毛泽东很快作出回应,当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他的美国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毛泽东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12月25日,在毛泽东77岁诞辰前夕,《人民日报》头版以显著位置刊出毛泽东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照片,而从这一版报头右侧《毛主席语录》栏中,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中国用这种含蓄的方式首次公开回应了美国的和解信号。

尼克松后来回忆道,毛泽东同斯诺所谈欢迎他访华的内容,“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正当中美两国领导人频繁传递“口信”、为实现双方高级会晤作准备的时候,1971的年春,中美关系出现了出人意外的突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被称为“乒乓外交”。此后,中美高层接触的进程明显加快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相继来华,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1972年2月21日中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助理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开始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

在毛泽东简朴的书房里,开始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见。两位世界大国领袖的手拨开历史的风云变幻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在这次会谈中,由毛泽东撇开日常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局势的问题。会谈从开始原定的15分钟最后竟然延长到65分钟。鲜为人知的是,因为毛泽东在一个月前曾因病休克,身体尚未复原,在当时会谈房间的隔壁正有一个医疗小组随时准备对毛泽东进行抢救。但毛泽东的坚强毅力超乎了大家的想象,而他特有的幽默感和敏捷的思维则给到访的美国客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西方媒体曾将尼克松访华称作是“破冰之旅”。而“破冰”的关键人物却正是毛泽东,是他用智慧和勇气推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大门。1971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尽管不少问题还有待此后逐步解决,但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的突破避免了中国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大大减轻了中国的国际压力,更是为中国打开全新的外交格局创造了必要前提。

对此,毛泽东说得很透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形势的发展果如毛泽东所言。距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只有两个星期,中英两国便签字公布了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把两国之间自1954年起建立的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接着,中国同荷兰、希腊、联邦德国等国家相继正式建交或实现外交关系升格。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中国同邻国日本正式建交。中日关系由此揭开新的篇章。在1972年这一年里,中国先后同1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或实现外交机构升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

在此后的几年里,毛泽东依然是忙碌的,在他那简朴的书房里,毛泽东会见了世界各国的来访者。虽然年届八旬,但毛泽东仍然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孜孜不倦的倡导者和力行者。

而在他领导新中国的20多年里,新中国外交从无到有,从“一边倒”到广交朋友,从被封锁遏制到打开局面,最后实现了超过100个国家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所有的这一切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奠定了中国外交的新格局,也为我国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重要条件。对此,邓小平曾这样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也正是在毛泽东时代外交理论与实践成就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外交国家
国家公祭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国家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