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2013-04-29张春娟

歌剧 2013年9期
关键词:托斯卡中国歌剧

张春娟

内容提要:由魏松、戴玉强、莫华伦联袂出演的“三高版”歌剧《托斯卡》具有独特风格,它是众多《托斯卡》版本中颇具挑战性的版本之一,该版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歌剧作品的戏剧特性、彰显了不同演员的主题个性,而且在审美追求上体现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审美原则。关键词: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独特风格

歌剧《托斯卡》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据法国剧作家维克多连恩·萨都的同名戏剧《托斯卡》改编而成,是歌剧史上一部璀璨的明珠,被誉为近代十大经典歌剧之一。歌剧《托斯卡》自1900年在罗马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以来。曾出现过多种版本,而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无疑是众多版本中颇具挑战性与开创性风格的版本之一,它的挑战性与开创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歌剧作品的戏剧特性

歌剧是集音乐、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这一综合性艺术形式中。戏剧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由魏松、戴玉强、莫华伦三人共同饰演卡瓦拉多西,三人各演一幕,这种独特的演出方式不仅没有削弱整部作品的戏剧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歌剧作品的戏剧表现力。

首先,三人共饰一角,增强了戏剧结构的丰富性。

戏剧结构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把戏剧结构比作“造物之赋形”。在歌剧作品中,戏剧结构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着歌剧作品的成功与否。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由三人共同饰演卡瓦拉多西,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结构的丰富性。因为戏剧作品要达到结构丰富的目的,需要借助多种方法与技巧,我们通常所说的悬念、重复、对比等均是戏剧结构中常用的方法。中国“三高版”《托斯卡》巧妙地把握现场观众的求新心理,在演出中充分运用了悬念、重复、对比等方法,不仅在每一幕中安排不同的男高音演员出演卡瓦拉多西这一角色,而且在第三幕中由三位男高音重复演唱“星光灿烂”这首咏叹调,不但造成了观众的悬念与对比心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整部作品在结构上的丰富性。

其次,三人共饰一角,增强了戏剧冲突的多样性。

戏剧冲突的实质是人物的性格冲突。由于每位演员的性格和意志不同,所以呈现在舞台上的卡瓦拉多西也有所不同。魏松的性格给人一种浑然而厚重的坚定感,因而由他饰演的卡瓦拉多西更多体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坚毅与厚重;戴玉强的性格相对热情爽朗,因而由他饰演的卡瓦拉多西更多体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激情与豪迈:莫华伦的性格比较绅士,由他饰演的卡瓦拉多西更多体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柔软与细腻。用“中国三高”的策划人张树荣的话来说,“戴玉强、莫华伦和魏松这三人能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着迥异却又互补的性格魅力,能真正做到配合默契。”因而,由他们三人共同饰演、三人各演一幕的“三高版”《托斯卡》不仅凸显出了不同风格的卡瓦拉多西,而且大胆挑战戏剧冲突的实质性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戏剧冲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最后,三人共饰一角,增强了戏剧演员表演的灵动性。

人物形象是戏剧艺术的主体,中国“三高版”《托斯卡》由魏松、戴玉强、莫华伦三人共同饰演男主角卡瓦拉多西,但女主角不变,这样的人物安排和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演员表演的灵动性。因为在每一幕中,女主角都会与不同的男主角演对手戏。由于每一个男演员的性格、形象、气质等均有所不同,所以女主角面对的是三种不同的表演环境和心理情境,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演员表演的灵动性,从而使得整部剧作在创新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总之,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在继承普契尼歌剧表现原则的基础上,为追求歌剧音乐的完美呈现,由中国著名三男高组合,共同诠释卡瓦拉多西这一男主人公形象。作为歌剧的表演者与策划者之一,魏松在大胆尝试的基础上探索与寻找一条更有利于表现这部歌剧音乐的表达方式,他的胸襟和胆略堪值嘉许!

二、彰显出不同演员的主体个性

“主体个性”是指“歌唱者的个性”,换言之,是指歌唱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彰显其自身精神存在的个性化方式。歌剧演员除了对嗓音条件、音色质地、声部属性和发声技巧有所要求外,还与歌唱者本人的内在主体性有关,这种内在主体性既与演员自身的心智与素养有关,还与演员的舞台经验与个人经历有关。由于这种内在主体性千差万别,所以很难被因袭和模仿。歌唱者是否在这些方面体现出其自身独特的内在主体性,已逐渐成为声乐审美与表演批评的一项准绳,而目前在相关演出实践中,这种彰显歌唱者内在主体性的演出并不多见。

“三高版”《托斯卡》正是基于这一求同存异基础之上的可贵尝试,不仅彰显了不同歌剧演员的主体个性,而且表现了三位演唱者舞台表演的心胸和魄力,也体现了歌剧艺术海纳百川、追求至上的艺术本真。

以第一幕为例,画家卡瓦拉多西走进教堂,掀开画布。以安吉罗提的姐姐、侯爵夫人玛格达莱娜为形象的玛利亚壁画即将完成,看着笔下的美人,卡瓦拉多西不禁想起了情人女歌手托斯卡。他感叹到事物的美好竟然是如此的相似。原来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奇妙天然的和谐,于是卡瓦拉多西在心动之余不禁唱起了“奇妙的和谐”这首咏叹调,这首咏叹调的调性从F大调——B大调——F大调,整个音调明朗透彻,与卡瓦拉多西坚定、深沉的性格相吻合。演唱这首咏叹调时不仅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还需要具有丰富的艺术情感,需要热情地呼唤出对托斯卡的爱。

魏松在出演这一幕时,突出体现了卡瓦拉多西性格中的坚定与沉稳。他的高音具有金属般的穿透力,中低音浑厚圆润,音色优美明亮,吐字清晰,再加上魏松本人的性格浑然而厚重,深沉而坚定,于是由魏松饰演的卡瓦拉多西给人一种纯朴而不失华彩,优雅而不见轻浮的视觉印象。随着一系列悠长的旋律线的延展,卡瓦拉多西那种对艺术深沉的赞美之情,对爱人深深的眷恋之情,都通过一系列悠长的咏叹调和谐地唱出,他的这种唱腔发自于内心,是内心自然情感的流露,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种和谐是艺术与爱情融为一体的和谐,是事物美的和谐,是一种能够沟通中外、贯通古今的奇妙和谐,所以由魏松饰演的卡瓦拉多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玉强在出演这一幕时,突出体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悲壮与豪迈,换句话说,突出体现了卡瓦拉多西性格中的悲壮美。戴玉强的演唱激情四射、热情奔放,他在演唱中能够把真挚的情感和满怀的抱负融入到流动的音乐线条当中,从而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舒展大方的感受。

莫华伦在出演这一幕时,突出体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柔情与深沉。他对和谐美的赞颂既蕴含了对剧中人物角色的理解,也蕴合了他本人对艺术美的欣赏与感受。莫华伦善于将抒情性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演唱风格中,所以由他饰演的卡瓦拉多西给人留下一种潇洒英俊又极富柔情蜜意的印象,他把卡瓦拉多西内心的柔情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三高版”《托斯卡》的另一个亮点是在第三幕全剧的高潮部分,在第三幕中,卡瓦拉多西于黎明时分被押上行刑台,此时的天空虽已发白,但星光依旧闪烁,远处熟悉的梵蒂冈和圣保罗大教堂依稀可见,触景生情之余,卡瓦拉多西深情地唱起了“星光灿烂”。在这一幕中,中国最优秀的三大男高音相继登上舞台,他们以宽宏厚亮的嗓音,以宽广博大的胸怀,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对歌剧艺术的深沉挚爱,不仅为痴迷歌剧的观众呈上了一道视觉与听觉的豪华盛宴,而且也以宽广的胸怀共同接受全场观众的审美批评与检验。此时,演员激情澎湃的歌唱声、观众欣喜若狂的欢呼声、音乐深沉婉转的演奏声瞬间在剧院凝固,中国“三高版”《托斯卡》以卓有远见的魄力,为歌剧《托斯卡》提供了一场颇具挑战性的演出与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

三、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审美追求

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干个观众眼中有一干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表明同一人物形象因其观众的审美不同而千差万别,也体现了求同存异这一审美追求。同样,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审美追求。

首先,求同存异有利于经典歌剧的盛演不衰。

经典歌剧之所以能够在几百年来盛演不衰,除了具有优美的唱段、感人的情节之外,保持其盛演不衰的另一秘诀在于保持了求同存异的审美追求。求同存异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和而不同”。它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经典歌剧的道路上能够充分尊重歌剧的多元化品格,既要求能够谦虚地博采众览,又要求在全面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真正品格。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大师。在创作上,普契尼始终遵循这样的信念:“戏里有永远不变的原则,那就是要吸引人,摄住人心和感动人心。”而要达到摄住人心和感动人心,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观众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所以,在创作每部歌剧作品时,普契尼都会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都会对剧中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演唱风格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在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中国“三高版”歌剧《托斯卡》,在充分继承普契尼经典歌剧《托斯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创造,主创人员充分利用中国观众的求新心理,在一部歌剧的同一个角色中,集中了中国最为优秀的三位男高音演员进行重新诠释,从而达到了普契尼所说的摄住人心与感动人心的目的。这一大胆的革新与创造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盛演不衰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求同存异有利于歌剧作品的人物塑造。

歌剧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自诞生以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歌剧作品充分运用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著名歌剧作曲家瓦格纳曾经对“歌剧”这一概念做过权威定论:“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一部歌剧问世后。剧中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将成为这部歌剧的代名词,我们所熟知的《托斯卡》便是如此。而歌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求同存异原则,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不同区域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娱乐品格。歌剧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摆在面前的诸多不同,从而在诸多不同中寻找一种最佳的求和方式,也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三高版”《托斯卡》在塑造卡瓦拉多西这一人物形象时,三位演员都很好地把握住了卡瓦拉多西坚定而从容的性格,但在具体表达这一人物形象时,这三位演员诠释的方式各有不同,魏松表现了卡瓦拉多西的沉稳和坚定,他对托斯卡的爱深沉而热烈;戴玉强表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炙热与奔放,他的唱腔使我们感受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豪放与激情。而莫华伦则让我们看到了卡瓦拉多西内心的细腻与柔软,他对自己的生命和爱情无比眷恋与珍惜。这三位男高音演员运用他们自己不同的方式共同诠释了卡瓦拉多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仿佛又与这一人物形象重新谋面。“三高版”《托斯卡》对卡瓦拉多西性格的塑造,在求同中存异,在存异中寻找一种最佳的求和方式。因而,“三高版”《托斯卡》无疑为歌剧《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人物塑造起到了多元化与深刻化的作用。

最后,求同存异有利于中国歌剧的创新与发展。

求同存异是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总体格局。在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下,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取向。西洋歌剧自20世纪初进入我国之后,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我国艺术表演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史相比较,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在短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充分吸收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风格。“三高版”《托斯卡》是经典歌剧依循“求同存异”原则进行中国化诠释的成功范例。这种“求同存异”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有利于我们在继承西方经典歌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因而,中国三高版《托斯卡》正是在求同存异中体现着自己的演出原则,在求同存异中诠释着不同版本的《托斯卡》,它不仅在继承和发展西方经典歌剧的道路上迈开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可贵之路,而且在中国歌剧的继承与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

猜你喜欢

托斯卡中国歌剧
歌剧《托斯卡》中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走进歌剧厅
悲剧人物托斯卡戏剧形象分析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剥好手中的桔子
歌剧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