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3-04-29蔡献红
蔡献红
内容摘要:《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名篇,也是一篇意蕴丰满别致的山水小品文。小品文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指篇幅短小,“不简单”是指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正是小品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所以对小品文的解读常常出现不同声音。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 感情 复杂情怀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解读小品文?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既要披文入情,也要知人论世。以《湖心亭看雪》为例,这篇小品文仅仅159个字,非常有趣的是这篇短文有写景、有叙事、有议论,可是没有一句抒情。那么透过简单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刻意蕴藏着哪些情感?
一、凄凉的感情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记》。是张岱在明亡入山之后的作品。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代。明亡以前,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由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张岱一直是才高命蹇,没有博得半点功名。正是世道的黑暗,命运的乖蹇,抑郁不得志的张岱反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追求个性解放:或纵欲于声色,或纵情于山水。以有癖、有疵,有深情,有真气,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有傲世刺世的锋芒,形成了狂狷不羁的特点。
明亡之后,满清入主,社稷倾复,民生涂炭,家道破败,张岱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变,甚至在年过半百之后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再回首熟悉的故国家园已成旧梦,再回首曾经的风月繁华已成烟云。这是怎样的一种哀痛!可是张岱不能直抒胸臆,不能恣意愤懑,他还不想自寻死路,不想自投文字狱的罗网。只能借助这山水风月曲折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湖心亭看雪》就是这样的代表作,这篇短文既有作者早年傲世独立、狂狷不羁的影子,更融入了如今时过境迁、沧桑巨变的感伤。纵观全文,无论是前半部的白描山水,还是后半部的湖心亭奇遇,都透露出这种复杂的情感,以致全文始终都有一种淡淡的凄凉感情,但是又“哀而不伤”。
二.孤独渺小的人生感慨
陋居山林,而再回首当年休闲遣性的生活,虽然景物相同、事件相同,但是物是人非,情感肯定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景是昨日之景,情非昨日之情。窘困落魄的张岱再次回忆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湖心亭赏雪的情景,肯定是心境大不相同。当年是锦衣玉食,追求的是桀骜不驯的个性,不免有“天地之间我独大”的自负和狂妄。“而今识尽愁滋味”,再回首不免感叹人生渺小,天地悠悠!所以作者在前半部的山水白描之中着力突出了宇宙之大——“上下一白”,衬托出人的渺小——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种极其强烈的对比正是作者无奈、无助的心境体现。
这种心境非独张岱一人独有。“乌台诗案”后,劫后余生被贬黄州的苏轼不是也曾借客之口表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怆和无奈吗?其实人们常常在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灾难之后,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渺小、无力的感受。
三.知音难觅、世事难料的复杂情怀
风花雪月,自古是文人墨客的生活调料。赏雪更是文人雅士的一大癖好,这从古人留下的大量咏雪诗文中可以看到。可是张岱的赏雪绝对与众不同。首先我们看看他赏雪的时间选择——“是日更定”。关于更定的解释有两种:一说是初更结束,晚上八九点;一说是五更开始,即凌晨四五点(我更倾向于后者的解释)。不管是哪种解释,有一点可以确定,张岱去赏雪的时间肯定是晚上。晚上赏雪其目的应该不是标新立异,恐怕是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吧!再看看赏雪的地点——湖心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苦于严寒,能够有闲情逸致出来赏雪的人本来就不多,可是张岱偏偏还要选择人迹罕至的湖心亭,这份刻意的追求,这种特立独行,正是他内心孤傲的体现。
可是来到湖心亭之后,不仅发现还有早行人,更有和自己一样独自赏雪的人!有着这样独特行径的人,一定是和自己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情怀!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知音吗?这种情怀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而是一种相同的见解和志趣,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追求。“大喜”一词足见张岱对知己的渴望,对遇见知音的欣喜!文章似乎一扫前文中的凄凉、孤独的情感。于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善饮酒的张岱“强饮三大白”。可是欢乐总是短暂,痛苦却是永恒,相聚只是偶然,别离总是永远。这转瞬即逝的知己相聚很快就会蜕变成无边无际的寂寞和孤独!作者戛然而止,故意留白,各种的凄凉和无奈,留给读者去咀嚼琢磨。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