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教学内容述评

2013-04-29谷亚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木兰诗评议综述

谷亚男

内容摘要:《木兰诗》是中学教材的一篇重要课文。在教学中到底应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20个课例,拟就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和评议。

关键词:《木兰诗》 教学 综述 评议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中有一定数量需要积累学习的文言词汇;篇幅适宜,易于记诵;这都成为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理由。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20个课例,拟就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和评议。

一.综述

从20个课例来看,《木兰诗》的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四:1.能自己读准字音,熟悉并背诵全诗,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体味诗的情感;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3.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4.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还有的老师将目标定为:1.大致了解北朝民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记叙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2.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4.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5.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或是以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为中心,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或是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或是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或是注重语感的训练。第一,教学内容重在积累重要文言词语,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此文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是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其中重要的是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加以点拨解决,落实部分字词,如:机杼(zhù),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燕山(yān),鸣溅溅(jiān),鸣啾啾(jiū),胡骑(jì),戎机(róng),金柝(tuò),著(zhuó),傍地走(bàng)。接着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如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古今异义:①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②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在对基础文言词掌握之后,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最后再把握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精神。

第二,教学内容以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介绍《乐府诗集》;之后再疏通本诗的基本字词;然后分析木兰形象,再让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像穆桂英、梁红玉等;最后拓展延伸,在对木兰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或者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第三:还有一些教师把重点落到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在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基础上,老师介绍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然后把学生分成六组,让学生比一比,看哪组先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找的最快最多的小组获胜。之后再学以致用,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如(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之后再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和在结构上分析。最后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并感受其特点。

第四,有一些教师把训练语感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分析文章朗诵技巧。比如,有的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听配音朗读,然后根据配音朗读,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后,老师指导阅读,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语调轻、语速缓);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体现忧心忡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者急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逐渐加快)等。然后进行朗读接力赛。(各组成员每人一段,人数不够回答过的可以再读一段,看哪个组读的最准确、流利,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老师进行背景知识简介,如:乐府诗简介、木兰从军的时代背景。之后再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自译过程中,学生提问不懂的句子,老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给于解释。如: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旦辞爷娘去、朔气传金柝、出郭相扶将、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等。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在不断地反复朗读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堂背诵。

二.评议

1.关于《木兰诗》互文修辞教学讨论。

《木兰诗》教学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是互文修辞,这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互文过于复杂,不宜对初中学生讲解,只满足于把握诗句意译通顺就行了。

但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有五、六处之多,有些地方倘不简要讲讲互文的特殊翻译方式,学生就会直译出情理不通的荒唐句意来,如有的学生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成:将军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而壮士则在多年战争后胜利归来。似乎战死沙场的全是军官,而得以生还的则是士兵。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要使学生能正确翻译这类句子,就必须扼要地讲明互文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互文的句意基本相同,相互呼应,彼此映衬补充,它们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当然互文又分好几种,上面提到的属虚指的数量词、方位词组的互文。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属于意义上合指的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是包孕式互文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修辞手法,就不必向学生讲了。

2.关于《木兰诗》的教学方式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教学方式应以诵读为主,比较典型的有魏元石的《“倒背如流”和<木兰诗>教学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和钟东明的《<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等,都强调在诵读基础上领悟文意。

而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教学方式应以对话式教学为主,2003年关于《木兰诗》阅读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诵读的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而对话的位置明显提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钟静、刘树朋的《<木兰诗>微型教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3年第10期)

3.关于《木兰诗》的思想感情教学倾向方面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和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还有些老师认为,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有英雄气概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也有些老师从男女平等角度来看木兰的精神。

但陈红军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情感教学,还应从美学角度来看,木兰不仅是一个枯燥的“英雄”形象,或“英雄”概念。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在赞扬木兰高贵的品质;运用朴素自然的口语,精妙绝伦的律句,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使人物跃然纸上。从运用手法和语言上,皆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周银玲,《木兰诗》创新教学谈,文学教育,2011.07.

[2]李翔,《<木兰诗》教学漫议,盆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第三期.

[3]王彤,《木兰诗》教学设计,文学教育,2010.05.

[4]陈焕钧,《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教学研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5]刘雾春,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6]张霁虹,孙雷,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4.10,2011.07.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木兰诗评议综述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