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时有别 不时不食

2013-04-29陶煜

中国收藏 2013年9期
关键词:鸡头米羊腿鲥鱼

陶煜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合一,人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食物,这样的食物得天地之精气。不时不食,作为中国人的养生智慧中的第一要义,已经流传千年。

不时不食,说的是自然的秘密。

三月清风微拂,郑板桥在泛潮的宣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诗:“江南鲜笋趁鲥鲜,烂煮春风三月初”。 在江南,这个时节正是吃鲥鱼的良辰,一期一会,等的好比是久别的情人。

所谓“鲥鱼”,犹如候鸟,春季顺长江溯流而上,到中下游一带产卵繁殖,按时到来,取之来去定时之意,故名鲥鱼。据说,在洄游过程中,鲥鱼依靠体内积累的营养维持,不再觅食。鲥鱼游到扬州镇江附近长江水面,体内脂肪尚丰满,肥腴鲜美,到了江西湖北后,消耗殆尽,吃口就差了。沿江各地鲥鱼到达的时间不同,渔汛也有迟早,比如江阴“谷雨见鲥鱼”,芜湖这边则是“小满立夏正当时”。即便是养殖鲥鱼也讲究时令,在四五月间最“饱满”,因为四五月间鲥鱼胃口最好,养得最肥。鲥鱼越肥越好吃,鱼鳞嫩脆,鱼肉滑腻,鱼刺虽多,却很软,不伤人。这个时候尝个江鲜,不仅美味,也会让我们的身体也充满了正面能量,仿佛万物生发的力量注入了我们的体内。

不时不食,说的是自然的力量。万物皆有时,食材在对的时候吸收土地的营养,味道和营养岂是反季节的食材可比?

小时候的夏天,笔者最喜欢在院子里吃饭。小院的地刚刚扫过,洒了水,笤帚还靠着墙边,泥地上还留着扫出的一道道痕迹。暑气退下去了,家里的小饭桌就从屋子里搭出来支在小院里,小菜一样一样端出来。江南的夏天比较长,青菜老早黯然退场,就靠冬瓜、丝瓜、毛豆、番茄、茄子等撑市面。老墙面里的一张张小饭桌看过去,家家都是那几味小菜,一小碟糟凤爪或者一碗萝卜干炒毛豆,如果再来瓶冰啤酒,再热的天气、再糟的日子也就容易想开了。只说这几个家常角色,夏季上市的西红柿和黄瓜,维生素C含量是冬季的2倍左右;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6月份时是隆冬时节的1.5倍。

不时不食,是人与天时地利合一的一种仪式。四时之滋味不同,乐趣亦不同。端午节的咸蛋和粽子,中秋节的瓜果和糕饼,还有江南的各种双狳团、糍毛团、百果糕、条头糕、黄松糕、水晶糕、重阳糕、海棠糕、定榫糕、寿桃、粢饭糕……只是静静罗列这些名字,完全不着一字描绘修辞,已经令人怀想神往。从头半年开始惦记,从一个节令惦记到下一个节令。

到了每年中秋前后,苏州的鸡头米上市了,前后不过二十天左右。到了这时候,苏州老城区的菜场里或是人行道边,女人们两三个、三四个作堆在-起,老老少少,边剥边卖。鸡头米数十粒包于一个球内,又滑又糯,但鸡头长满密密麻麻的尖刺,又硬又尖。外壳剥完,还有出鸡头肉一关。鸡头肉的外面包着一层内壳,像莲子的壳,却比莲子壳坚硬许多,鲜嫩的勉强可以用指甲剥开,老熟的得动用锤子之类的工具,所以那些剥鸡头米的女人,拇指上都套一个铜指甲,还必备一把老虎钳。

因为来得不容易,所以吃起来也分外珍贵。江南人把鸡头米当做一味药,据说男的吃了能固肾涩精,女的吃了更是活血养颜。所以,苏州的女人,都不会忘了给自己炖一碗鸡头米。清水煮鸡头米,淡到令人惊艳。青瓷碗里,甜润的汤羹里散发出一派莲塘里才会有的清香。鸡头米滑嫩、软糯,好一种“珠玑入我喉”的感觉,即是苏州人全体为之倾倒的那种“糯”的感觉。

不时不食,也是我们的身体发出的需求信号。顺应四季变化的饮食,也是顺应了人体自身在四季不同的养生需求。换句话说,人们只有做到内在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才可能实现养生的目的。

入了冬,门槛精的老吃客闻到羊肉香便直奔羊腿羊汤而来。小羊腿看似貌不惊人,功夫都在底汤里。烧羊腿的底汤是大厨按着配方在羊汤中兑入高汤制成的,羊汤和高汤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羊汤少则香浓而味不足,羊汤多高汤少则味足而香不浓,想要香浓味足,需得要高汤真高,羊汤真浓。除此之外,只需随手掷入几粒花椒,几块萝卜再无需任何佐料了,这样才能保持羊肉的原汁原味。小羊腿连皮带肉,滑香温润,香气内蕴,入口细嚼慢咽,自有一种绵绵而至的本色鲜味。吃光一碗汤浓味鲜油头足的羊汤,三九不怕寒,大衣搭在臂膀上就敢晃出餐厅,四肢血脉都是暖洋洋的。这种暖意,岂是炙热的暑日里也尝得出来的吗?

佳品尽为江南有,一年四季买时新。所以,最初作为一种礼仪的“不时,不食”既是美味的根本原则,也是养生之道,更被中国人内化为一种共同的生活美学。

猜你喜欢

鸡头米羊腿鲥鱼
鲥鱼之美
鲥鱼之美
一碗鸡头米
缅甸鲥鱼繁殖生物学调查
狡狐PK计狼
一条羊腿
夸张羊腿袖华丽复古美
苏州美食名片
最娇嫩的鱼
一颗鸡头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