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新课标的影响

2013-04-29卢秋玲杨双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

卢秋玲 杨双妃

内容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奠基,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教育改革之风盛行的当代教育界,我们一方面大范围的学习西方教育,另一方面也在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养料。本文主要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语文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教育他的孔门弟子的过程当中就已经用到的“言语”和“文学”的教育。虽然孔子并没有具体提出系统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散布于孔门弟子所记载的他的言行的《论语》中,提取出有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四科”与“知识与能力”

《论语·述而》载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孔门四科”,“言语”和“文学”占四科之二,与“德行”“政事”并重。在“孔门四科”中的“言语”和“文学”通常被视为是“孔门四教”中“文”的具体阐释。由此可见,孔子相当重视“语文”教育。

孔子所谓的语文教育的基础内容,我们从“文学”和“言语”两个方面看。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解释“文、行、忠、信”时认为这里的“文”的范围包括“社会人文之一切”。又根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解释到,“文”是“历代文献”的意思。宋邢昺在解释“文学”的时候,他认为是“文章博学”之意。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他所编撰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从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记载了当时及其之前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时,孔子在教学的时候以此“六艺”为教材。综合上述各家对“文”“文学”的解释,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孔子认为语文教育中文学方面应该从六经这几本书当中学习社会人文。孔子认为言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载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雅言”为“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孔子认为言语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们学会当时的“普通话”,以便于不同国家的人的交流。综合两方面的要求,我们由此得出,孔子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在语言上要学会和运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在文学上要多学习历代文献,做到博学。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的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就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宏观性的指导,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学上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优秀的历史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成长相联系内容。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审美教育包括欣赏文学艺术和创作文学作品。3.“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具有既能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的能力,又应具有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的特点。虽然此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的列出教学内容,但是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教学内容的大致方向。一方面既要注重古今中外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列出的孔子的语文教育内容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方向,我们对比两者可以发现。前者对后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要求掌握语言能力,都要求大量积累文化知识,但是后者更加注重的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过程与方法”

《论语·述而》载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章句》中解释到:“愤者,心求通而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到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交给他东方的,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孔子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对学问进行思考。纵观整部《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具体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问答讨论的形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就很好的记载了一次成功的师生问答、集体讨论的教学案例。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孔子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孔子的大弟子颜渊也曾称赞孔子的教学方式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自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在这种问答的形式当中,孔子也不是有问必答,而是逐步帮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真理。正是这样一种强调学生为主体、集体讨论、逐步启发的教学模式才使得孔子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都有其擅长者,孔门七十二弟子名满天下。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的要求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探究的方法,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此次的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式,在整个的过程之中其实就是隐含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学生的则由被动变为更加的主动。这也就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方式上的实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说是直接的影响到了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这种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复归与发展,是孔子教育思想不朽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家从传统中汲取养料的表现。

三.孔子培养君子的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据相关统计发现,《论语》中谈及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词汇主要有16个,其中君子出现的次数有一百零七次。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们培养成君子,尤其是以人文素养著称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是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在《论语·雍也》载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学语文,并不是学会文采而已,更应当透过文字表面,学习德行等优秀价值观,只有当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算得上是“君子”。既要“君子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君子可以“以文会友”,君子又可以“和而不同”。根据钱穆先生的解释,这里的孔子口中的“文”应当是泛指社会的一切人文。也就是说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懂得一切社会人文的君子。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里最后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学生走向自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广泛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思,文章所表达的价值观念,过程之中,对于历史社会问题的剖析等。在阅读他们的情感思索的时候,教师要尝试着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反思自我,反观现实社会,形成自己的情感内容、心态度量和价值取向,把学生们培养成一个现代社会的“君子”。

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出发,着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为分析点,从中剖析出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深远影响。当代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该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历史之中,汲取养料,做到中西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01年版

[3]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5](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

[6]匡鹏飞,《<论语>郑玄与朱熹解释之比较》,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7](宋)朱熹,《论语章句》,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7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西方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理论”到“游戏”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