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2013-04-29陈家菊
陈家菊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64-01
新课标理念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舞台,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语文的教育教学只有在美好的情感传递中,才能渐入佳境,并由此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挖掘课文蕴含的情感,触发学生强烈的共鸣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我们看到的都是文质兼美且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散文、诗歌、古文等,这些文章有的歌颂了浓浓的至爱亲情,有的讴歌了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有的表达了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学生只有在对课文情感的深刻解读和感受中,才能激发相应的情感,并为之所动,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在执教《社戏》这篇课文时,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笔者认识到文章中的孩子与学生处在相仿的年龄段,可由此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触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小伙伴们那种自然而又真诚的友情,也正是每天在学习的极大压力下生存的学生们内心所渴望的情感。为了引导学生主动体味文章的内涵,笔者讲道:“本文作者提到由倒数前二十年不看社戏,又到后十年看了两次社戏,再后来是为想看又看不到那夜那么好的社戏而遗憾,为什么呢?”学生在熟悉和朗读课文相关的片段、句子的过程中,透过课文所描写的美好情景,深深感受到文中孩子们纯洁而又珍贵的友情,在这样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想起自己和小朋友们自由嬉戏的情景,有的想起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感情如涟漪般层层荡漾开来,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
二、结合课文蕴含的情感,设置激发情感的悬念
悬念在艺术作品中对于激发读者或者观众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悬念的设置,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比如,笔者在执教《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设置了这样的悬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这首诗描写了每年农历七月七传说中情深意重的牛郎织女的相聚,传说他们被遥遥阻隔在天河两边,只有在这一天才能在喜鹊搭的桥上相会,如果他们能够在天河中自由地往来,该是多么幸福啊!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联想,将这样一个愿望写在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里,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这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吧。”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欲罢不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激情,使课堂教学进入了良好的状态。
三、针对重点恰当地点拨,让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掌握其重点所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进行恰当的启发点拨,开启学生的智慧,把对课文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包含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领悟能力。比如,在执教《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针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变化这一重点环节,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他的称呼有无变化?第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他相貌的评价有无变化?第三,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亲家母的说法有无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阅读后,充分认识到胡屠夫趋炎附势、凶暴粗鄙、庸俗势利的丑恶嘴脸,由此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腐蚀和摧残,对那些市侩小人的行径充满了厌恶之感。
四、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引领学生体味文章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示范朗读,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意境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执教《背影》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文中作者父亲对儿子那种浓浓的至爱深情,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阅读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情景的段落,并让学生展开想象,一个年迈的父亲,身体比较肥胖,行动有些吃力,他是怎样攀上月台买橘子的呢?接着,笔者讲道:“同是为人子女,我们从这个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中读出了什么呢?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在平时也为我们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呢?我们从中又能读出什么?现在我来朗读《背影》,请同学们细细品味。”在笔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了起来,由此感受到亲情的无私与伟大,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语文实质上也是“人学”,它与思想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通过激发学生心灵中与之相通的情愫,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由此,才能以情促学,让学生不断得到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