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历史渊源及对我国学分制的启示
2013-04-29郭海红
郭海红
摘要:学分制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现行的学分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而美国是现在推行学分制最成功的一个国家。因此,本文想通过对美国实施学分制的分析,概括出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学分制;发展历程;启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学分制的概念。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进程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2.绩点制。所谓绩点制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转换成相应的绩点,它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60分为一个绩点,每增加一分就增加0.1个绩点。这样同样的学分也会有不同的绩点,绩点高的学生学习质量会更好,这样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评估方法。
3.学年制。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分制相对应,学年制是以课时数和规定的学年作为衡量标准。对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美国学分制的发展及原因
(一)美国学分制的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课制。从此,选课制成为一种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较为成熟的教学制度。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率先将德国的选课制引入了美国,选课制被引入美国高校后,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垄断,增加了新课程的数量,尤其是科学技术课程的数量。选课制为学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选课制在美国引入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美国学分制的产生及推行
美国学分制的产生及推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由学分制、集中与分配的限制学分制、完全学分制。
1.自由学分制。这种学分制首先在哈佛实行,它不规定固定的学习期限,教师在教学上也比较自由,在课程开设上有很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各种各样的课程。这样学生在自主择业时也会有比较好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它的特点,首先对教师来说,教学计划不统一;对学生来说,个人的修学计划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而且可以随时改变专业,选择空间很大。
2.集中与分配的限制性学分制。此学分制的提出是为了对上述自由学分制加以限制。他是劳伦斯·洛厄尔在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后建立的。他的产生主要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导师制的引入和核心课程这三个方面。所谓限制学分制就是一种在规定的前提下,学生才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规定如下:为了保证重点,在一个主修领域内,至少要分配6门课程,除此之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三个领域至少分配6门课程。其余课程学生可以随意分配。
3.全面发展的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这样专门实施普通教育的课程就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美国大学学分制进入第三个阶段——全面发展的学分制。
全面发展的学分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突破普通学校的限制,通过对校外的学习经验及能力进行学分制转换,从而获得学位或资格认证;大学之间可进行学分转换,在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是可以转学的,因为大学之间是互认学分的,这种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及个性的培养。
(三)学分制在美国推行的原因分析
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来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市场需求就是一个指挥棒,学生会随着指挥棒的指向选择更具市场适应性的专业以及课程,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择业能力。
2.管理体制因素。首先,自主的管理体制为美国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导师制为学分制的实行提供了质量保证。
3.物质保障。美国对教育的高投入,使得美国高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大量课程的设置。
三、我国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1.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学习年限的规定,虽然它也对每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但是很显然,只要有了年限规定学生修业时间将主要按时间来算而不是学分,所以归根结底它仍然是学年制。
2.专才教育。我国在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主要实行苏联的专才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中国开始探索比较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状况没有太大的改变。
3.形式上的导师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导师制的仅限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也试行导师制,但是仅限于毕业前夕指导学生的论文,这与硕士或博士的导师制是明显不同的。
4.转专业困难。限制转专业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规定,即使有个别情况也是有严格程序的,比如申请时间要提前,申请人成绩优异等等,当然还有更多是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资格。总之,专业一旦确定,再想更换是难上加难。
从我国现行学分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的学分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学制缺乏弹性等等。
四、美国学分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物质保证因素
实施真正的学分制需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同时必须配备足够的师资,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要把重点放在资金上面,保证足够的物质条件是实现学分制的基础。
(二)管理保证因素
1.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大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是要全面提高学习制度的弹性,学籍管理的灵活性,更主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规划要有更大的自主权。
2.建立相对自由的转专业转学制度。建立相对自由的转专业制度是实行真正学分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兴趣的发展,也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学建立相对自由的转专业、转学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3.本科导师制。学分制的顺利实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师制,学生虽然有选择专业的自主权,但是毕竟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在学习动机或方法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导师的积极引导,否则学分制必不能达到它所预期的效果,也不能长久地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马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兼论美国学分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J],高教探索,2009.1
2.戴文静,《中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4.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编 闫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