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04-29虞兴峰
虞兴峰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有效数学课堂的思考与尝试以及对教学实例的剖析,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求变创新,才真正能把初中数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表现,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是一门主要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体观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的现代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难度适当,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新的数学教材不仅内容非常贴切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在编排形式上活泼新颖,内容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数学文本,引导学生自觉与文本对话,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遇到这样一道题:“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衬衫的单价每降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元,衬衫的单价应降多少元?”教学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发一张题为“阅读让我成功”的卡片,需要填写的内容有:题中的关键词句有什么,我读懂的数量关系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通过阅读我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安排学生阅读并填写卡片,最后交流与评价。
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从不会学走向会学的一把“钥匙”。开展这种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学生不仅弄清了题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受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二、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和谐氛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时,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例如:笔者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平方根”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复习平方运算,然后引导学生“已知某数的平方,求某数”(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请学生看书并且思考下列问题(定向自达):一个数的平方根的定义是什么?平方根有何性质,为什么?举例说明。求一个数的平方根运算是什么运算?如何表示数的平方根?举例说明。平方和开平方这两种运算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提出问题,指导助达。)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相互启达。)学生组间交流,教师提问。(交流展示,作结促达。)学习小结后出示思考题。(应用延伸,全面竣达。)
由此可见,融洽、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协助课堂教学的配合力。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确定目标,定向自达”“提出问题,指导助达”“自主学习,相互启达”“交流展示,作结促达”“应用延伸,全面竣达”,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的学习场所。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發展智力。
总之,为了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与大胆的尝试,不断求变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初中数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黄红伟.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