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的钱该怎么给
2013-04-29
2006年始,我国开始对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学期给以经济补助,目前已有90%的中职生享受到这一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应该说,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支持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好政策在实施中却遭遇了种种困境:数年来,重庆、甘肃、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江苏等省都发生过套取、冒领国家助学金的事件;助学金下拨滞后,基层政府疏于监管、审核,申请、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影响着政策效益的发挥。而且,助学金政策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贡献度小于预期,多项研究表明,就学价格因素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学习成绩是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最重要的原因。
今年秋学期,我省将率先实施中职免费教育,中职免费教育又是一项涉及上百亿国帑的大工程。这些国家资助中职生的钱该如何用出效益,用到实处,用到刀刃上呢?
评析
质量是给钱的依据与目标
家长们不让孩子读中职的原因,多数在于“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读中职”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有些家长已经认识到中高职教育的就业优势,把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积极的选项,但他们仍然不免对职校的校风、就业等产生重重忧虑。所以要增强中职吸引力,靠钱不能解决问题,还得靠质量。因而中职实施国家助学金制度、减免学费政策,其实施办法及其产生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重新评估。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中职是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具体到某一所职校、某一个专业是不是适合孩子的学校、专业,恐怕多数家长都不清楚,孩子更不清楚。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家长和学生自己没有选择的依据、选择的能力。职校在招生中向家长宣传的“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言下之意,我的中职教育就是适合你孩子的最好教育,家长认可吗?未必。最终中职成了一些家长无奈的选择——孩子太小,总得要上学啊。普高考不上,只有上中职。因此选择上中职,与钱没有多大的关系,不少家长并不买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政策的账。
那么,谁来给家长与学生对中职的信心?谁来告诉家长他孩子适合中职教育、适合的职校与专业?看来要依靠政府、依靠教育主管部门。
首先,中职生的钱,政府要给,要给得痛快、给得愉快。对于免学费政策,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有大局观,尤其是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都认识不到这一点、都不重视职业教育,怎么还能指望家长相信职业教育?至于钱是给学校还是给学生,或是别的形式,这只是具体操作方式问题;关键是地方政府要真正清楚职校学生的具体学习质量、本地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以此决定给钱的态度、幅度、力度。
其次,中职生的钱,政府要给,要给得负责任、给出责任。给得负责任,要对学生及其家庭负责任,政府要清楚给哪些学生、给多少钱,给管辖的哪些学校、哪些专业。让家长和学生在政府的这一项财政投入去向上找到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较为均衡的国家助学金制度、减免学费政策有似于以前的大锅饭,毛毛雨大家沾,其激励价值是有限的。要给出责任,让学生有责任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学习成果回馈国帑;让学校有危机感,学校办得好、专业办得好、学生培养得好,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资金,就会获得良性循环发展。当然这一切首先必须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公信力。
归结起来说,政府给钱要依据质量、给出质量,职校要为此办出质量,学生要因此学出质量。
(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王云珠)
让助学金变福利为激励
本案例隐含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把国家助学金发到每一位中职生手中以实现教育公平,二是如何让助学金发挥社会效用。上级部门所查处的违规问题更多属于第一类问题,我们对解决第一类问题充满信心。据悉,财教〔2013〕110号新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把国家助学金发到每一位中职生手中。只要学校按照新办法规范办理中职生资助卡,上级监管到位,即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涉及教育投入与效益评价。从宏观分析,国家通过助学金形式资助中职教育,主要是把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构成部分。从微观分析,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上。因此,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统一的中职生阶段性学业测试、建立受资助学生成长档案袋势在必行。行政要将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实行社会发布,以增强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强化学校教育效能发挥。行政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测试,将操行考核结果与助学金挂钩,实施分层发放。即对成绩优秀中职生实施优先资助政策;对成绩不及格学生实施滞后发放;对成绩和操行品德均不合格学生采取补考缓发;确实较差学生可以不予发放。笔者认为措施的目的,就是让每一学生在感受到国家关爱的同时,去除“天上掉馅饼”的思想,让助学金变福利为激励,变统一分配为努力获取,从而更好地激发惠民政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机电工程分院 丁得果)
好意图要有好做法
从2006年起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工作漏洞和负面影响。2012年起发布和实施的《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并对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进行了调整。
作为国家层面出台的中职免学费政策,体现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关怀,也想以此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现实和问题是,一方面,各级财政共同分担的免学费补助和助学资金一时难以到位,同时一些地方财政因此削弱了对职业学校其他领域的投入,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也难以从企业得到学费补助,反而给职业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提升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学费因素的确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还是普高的关键因素。学生在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时,选择的依据也是先高职、单招,后中专、技校,在专业的选择上也不会考虑社会需求和学费因素,纷纷追求那些专业名称好听的、就业岗位省力的、众人认为热门的相关专业。如此情况下,应该反思这样一种一刀切的免费和助学政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了。
政府可将免学费投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政府向职业学校乃至社会购买职教服务。英国的“培训信用卡”“个人学习账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澳大利亚政府向TAFE学院“购买职业教育”的做法也早就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在国内,上海市劳动保障局从1998年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政策。2006年,又建立了“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发放“职业培训账户卡”;江苏省苏州市“十二五”期间投入2000万元资金用于推动校企合作,由政府以人才培养“补贴”的形式出资购买职业教育“产品”,以有条件的筛选和有选择的购买,取代以往比较盲目的、不公平的投入,引导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保质保量地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有效破解了“技工荒”和“职教难”并存的困局。这些尝试,都值得反思、研究和借鉴。
政府也应将免学费的另一部分资金,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职业学校实训设备等办学条件的投入力度。比如,学校可尝试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学生自购笔记本电脑的支出,创新投入机制,创新教学方式。第二,用于对社会紧缺但招生困难的所谓“苦、脏、累”的专业奖励,平衡专业规模和人才需求。第三,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代办费开支、奖学金、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应打破一刀切的补助条件,设立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管的基金体系和管理模式,按照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规范申报程序,公开评审过程,将帮困学生和助学标准分为若干个等级,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章亦华)
资助政策需要相应配套措施
国家资助中职生的钱该如何用出效益?我认为可以考虑下面三个方面的配套措施,使国家的资助资金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为中职教育注入资金开发学生希望学习的实用课程。学生想学的课程又是免费的,当然是有吸引力的也是有实效的。如果我们认为学校现有的课程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那么让学生明白其学习的必要性就是我们要开发的前置课程。由于缺乏这样的有效课程,中职教育并没有因为给学生发钱就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首先要用优质的教育吸引人然后才是用免费的教育激励人。
二、为中职学生设立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奖励学业合格和成绩优异者。关键在于奖励是建立在严格学业标准的基础上才有效。奖励应该有公正公开的标准和教育工作者对评判标准的神圣态度做保障。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学习德国老师,他们可以给你写封表扬信赞美你的进步,但达不到标准绝对不给你合格的成绩。
三、为贫困孩子提供助学金。中职学校有一定数量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因而缺乏积极的成长动机。学校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如免费供应三餐,确保他们成长必需的营养,为他们提供必备的生活空间,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学习。根据人的需求层次论,孩子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获得满足才会有主动的成长需求,教育才会在他们身上起作用。
(南京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徐一冰)
资助应用于加大职校师资、设备投资
职校生免费就学为何遭遇如此尴尬?职校办学质量缺失是主要原因。家长不管学校是省重点职校还是四星级学校,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给学生带来效益。而职校毕业生就业待遇低,专业不对口,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专业技术性不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职校生专业素质低,归根结底是职校师资落后与实习设备匮乏,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工位严重不足,特别是机电、机械、汽修等专业,所需设备缺口太大,而职业学校无力或不愿购置。学生与其在学校闲着,还不如提前就业,这也是职校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在教育问题上不怕花钱,最重要的是物有所值。因此职业学校应首先关注办学质量,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应选择在学校固定设备的添置与师资培训上,应立足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筑巢引凤。职业学校盲目发展,规模无序扩张,只求招来学生,不管教学资源条件如何,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职业学校应当根据师资定设备,根据设备招学生,严格控制设备、师资与学生比例,保证学生实习条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先保证职业学校师资与实习设备的配备,根据职业学校上报的师资情况,配备相应的设备,并严格控制招生人数,确保学生的实践与实习条件,在此基础上,如果政府尚有余力,再去考虑免收学费。与其将资金用于“免收学费”,不如用在学校教学设备的购置与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上。
(江苏徐州铜山张集中等专业学校 卢建村)
中职生的钱怎么用
无论是实行中职困难生每生每年1500元补助,还是即将实现的中职生免费教育,可以明确的是,政府愿意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弱势群体买单,试图通过教育经费保障的形式,增加吸引力,扫清学生求学路上的资金障碍。但不明确的是,这经费的用途是什么。同时附带的问题是,学校办学过程中是否会因为地方政府有了直接拨款资助学生的行为,而影响到对学校发展的资金投入。所以讨论要从“中职生的钱怎么用”这一问题入手。
中职校办学宗旨与中职生求学目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让学生个体掌握一技之长,具备必要的生活与生存能力。学生在学校求学的过程只是一个开端,在社会上实习与工作的前三年才是关键。钱,不是给了学生,学生再上缴给学校变相成为学费,也不是给学生作为个人的消费,而是学生在求职或创业路上的微薄资助,是给学生职业发展的补助。政府要看到学生这一过渡适应过程的重要性,除政策引导之外,针对性提供资金保障,才是真正把钱用到了实处。
一是拨付方式要灵活。目前的兑现形式为学生在校的两年,不妨放宽到学生入学之后的五至六年,每生享用的总额不变。实行这条措施的前提是,政府要保证学校办学之需,在办学条件、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满足学校提出的发展要求,确保学校为每个中职生提供必要的专业素养教育。
二是学校要有支配权。学生个人账户上经费的支配权取决于学校。学校根据学生在校成绩、学习表现,以及实习就业中企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能力提出鉴定意见,确定学生何时可以使用专项培养经费,但支付的方式只允许转账,不能提现。比如,学生离校后返校参加继续教育,或者去其他学校学历进修,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技能提高训练,对于这些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项目,可以考虑支付;对于不合理的诉求,学校有权将学生账户冻结。
三是适度考虑对企业的支持。大部分学生在离校后会充实到企业一线,对于学生工作的前三年,企业无形中也承担了教育培训的职能。从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吸纳学生就业的积极性看,模仿国培项目的运作方式,将资金定量定点拨付给企业,作为学生再学习的经费开支,大有裨益。
(江苏省张家港市职教教研室 徐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