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实验案例研究”课题评述

2013-04-29周如俊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职校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课题来源: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1011年度立项课题“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实验案例研究”,课题主持人:周如俊,此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

当前中职校课程发展经历了“七大转变”:课程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课程类型——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课程实施——从“学校为本”向“校企合作”转变;课程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课程借鉴——从“(国外)模式复制”向“模式本土化”转变;课程转向——从“范式研究”向“课堂(现场)落脚”转变,“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实验案例研究”课题组借鉴和综合国内外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展了区域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背景研究,探索了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多元整合职教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对当前中职校课改指向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一、课程发展背景。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辩证否定”的改革过程。上述“七大转变”是对职业教育课改由浅入深的渐进认识过程。中职校课程多元整合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以培养就职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取“学科中心”之所长;在专业实践教学上,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在课程开发上,取“能力中心”之所长;在教学形式上,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在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态设置多元化、组合形式模块化、课程安排进程阶段化,实现课程学习者主动个性化学习。

二、课改哲学背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整合课程内容无疑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类型的扬弃融合,体现认知性知识和习得性知识两类融合。表现为中职校当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知识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

三、终身教育背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必须贯穿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校课程整合目标要体现学生就业、升学、发展的统一,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四、课程整合背景。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实践性、区域性,决定了中职校课程培养目标、求学需求等的多元性。中职校课程应当逐步构建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知识、技能、态度)、课程性质、课程形态和教学方法等多元整合模式。表现为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体现“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元整合,创建有价值的现代职业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从而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便于实施灵活的教学安排。

“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实验案例研究”课题组在分析当前中职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五大问题(课程体系构建缺乏融合性、课程定位出现功利性、课程实施走向唯赛性、课程衔接偏向应试性、课程评价方式呈现单一性)基础上,明确了“课程多元”与“有效整合”内涵的界定,提出了课程设置的四大原则。

一、课题内涵界定。课程多元主要指课程的六类多元:一是课程培养目标多元(以就业为导向,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满足需求多元(就业、升学、职业成长);三是课程形态多元(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其他课程);四是课程性质多元(文化基础、德育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素质拓展等);五是课程类别多元(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文化课——语数外、体育与健康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艺术课——音乐、美术等以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基础模块、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拓展模块要素);六是教学方法多元(讲授法、演示练习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精品课程或技能打包教学等)。有效整合主要指组成课程系统的多元要素间的稳定的相互联系,即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对源自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的多元课程模式整合,融合多种课程类型,容纳多种教学模式、多种评价方式,从而实施灵活的模块化教学安排,实行有效的课程管理与评价。

二、课程设置原则。过程性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基于工作过程与现场(课堂)教学过程,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到课程成果的确认等整个过程,实施内部监控与外部评价;全面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别于职业培训,着眼于学生整体化工作任务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设置要主体开放、方式开放、心态开放,构建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动态性原则,课程设置要随着课程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适应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新工艺、新信息的要求及职业岗位的变化需求。

课题组在理论研究与案例实验基础上,提出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观:中职校要以课程生存观、发展观、基础观、能力观、质量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整合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组成部分的排列与组合的方式,有效处理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重构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五业贯通”,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整合化、系统化课程。课题组以上述多元课程整合观为研究起点,结合连云港市区域内职业学校现状,提出中职校“五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课程体系的多元整合。中职校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三向多元”整合:培养目标多元——以就业为导向,能实现人的升学职业成长;课程类别多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元,构建融成长、就业、升学于“教、兴、赛、考”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即“一三三四模式”。其中“一”,即一个核心。第一个“三”,即三类课程——“日常专业课程”“技能辅导课程”“赛考发展课程”。第二个“三”,即三大支撑——以双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建设为课程支撑。“四”,即四套机制——建立技能教学整合训练机制、赛考集训整合机制、四位一体课程评价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课程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项目化、柔性化、个性化整合,增强课程的弹性适应性、实施灵活性、终身发展性。

二、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中职校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具有跨界的特定结构。在学习内容上,课程结构必须寻求知识和技能的跨界整合;教学方式上,课程结构必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跨界整合;在培养模式上,课程结构上必须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整合;在办学目标上,课程结构必须寻求就业与发展的跨界整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不再割裂、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再隔离、就业与升学不再隔离,而是与实践有效整合,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既要保留其基础性特征,也凸显中职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策略。中职校课程多元整合关键在于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个部分、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相互结合在跨界上整合如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课题组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框架入手,整合各项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内容,探索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研究形成现代职教课程能力培养要素(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实施课程“六个融合”: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实训环境与职场环境相融,技术专家与教学能师共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轨,课程改革与技术服务兼容。

四、课程实施的多元整合。中职校课程实施的路径是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构建,即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构建系列学习“主题”序列,实现两次“创新转换”:行动领域(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通用化”处理向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转变;从学习领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学生行动导向的、知识按照工作任务重构的、职业能力逐渐提升的学习内容)“教学化”处理向“学习情境”便于教学开展转化,形成课程设置“五化”:普适化,项目驱动的完整工作过程适合于各个学习领域,具有普适性。迁移化,职业能力满足主要工作岗位需求,并且对于变化着的工作任务,具有能力迁移性。重构化:知识模块关联于项目完整工作过程,打破了学科体系,实现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重构。递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领域则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情景化,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并列枚举等典型学习情景设计,运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方式方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

五、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整合。课程评价的多元整合,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课程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课题组研究并构建了基于CIPP评价模式下中职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分课程设置、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四个层次,形成一级指标4大类,二级指标12个细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

中职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当前江苏省中职校“2.5+0.5”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职校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的职校我的梦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