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职教发展带来的启示

2013-04-29冯胜清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新加坡学院工艺

冯胜清

笔者近年曾到新加坡作短期进修,期间听取了新加坡专家的讲学,对南洋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简称ITE,东区)等进行考察、学习,并与这些学院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笔者认为,新加坡近20年来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及积累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要大幅度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品质,应设置入学门槛,提高职业教育的正效应;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应开通师资新途,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应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应继续加大投入,提高全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水平;应发挥行家作用,提高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设置入学门槛,提高职教正效应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小学开始分流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到普通工艺中学接受职业教育。如北烁学校,专收小学会考不及格生。二是中学四年后(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后)分流英语及母语和数学都及格、总分在180分以上、具有普通教育N水准或O水准文凭、但学术能力较差的25%的学生到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为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开辟了另一条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学习管道,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持续保有实用性的就业竞争力。三是相当于我国大专层次的理工学院,进入理工学院的学生,必须是通过剑桥N水准或O水准考试的中学生,或工艺教育学院毕业后通过考试被录取的学生。因为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的门槛较高,所以毕业生质量得到了保证,职业教育地位也因此凸显。如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是2005年第一个赢得“新加坡素质奖”的教育机构;2007年,新加坡工艺教育局的“10年革新工艺教育之路”获国际肯定,击败全球30个国家的100项政府计划,赢得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下属艾什学院首度颁发的“政府创意施政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由于多数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比较低,中职教学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不会”“管不住”的问题。以一所规模型的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假如该中等职业学校一年招收的学生为1000人,优秀学生(指中考成绩600分以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苏州市中考为参考,下同)只占5%左右,550~599分的占25%左右,200~499分的占65%左右,200分以下的,占5%左右。如此,一个班级学生的中考成绩相差300多分——一部分500多分,一部分只是200分左右,一门功课成绩相差60多分(按百分制)——一部分70多分,一部分只10多分;500多分的和100多分的学生都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上同样的课,学同样的技术,肯定就有学不会的。这一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可以用教育部的一项课题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来印证。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以分布在东、中、西部的8个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三类)82所学校,连续三年(2005年~2007年)通过中考招收新生的平均总分、最高分、最低分,折合为百分制,分市进行归纳,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职入学新生总体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且大半处于50分以下水平。8个城市中,只有一个城市的中职入学新生中考总分为53.82分,其余7个城市大多在30~49分之间,还有一个城市仅有15.02分。第二,中职入学新生中考“主科”水平更低。单科三年平均分,不但均低于及格线,而且低于三年中考总分的平均分。其中,英语得分最低,数学次之,语文稍高。第三,中职入学新生的文化水平离散度极高。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主流意识中就产生了较多负效应: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是差学生才进去的“收容所”,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只是为了给穷孩子、笨孩子找饭碗,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熟练劳动力而非人才,等等。

新加坡对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学生设定一定的门槛,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地位,除了政策的支持,职业教育也必须“男儿当自强”,必须像新加坡那样设定一定的门槛,坚决摒弃把职业院校当作“收容所”,把职业教育简单地变成“饭碗教育”的思想,逐步消除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二流教育”等负面的印象,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正效应。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不管是工艺教育学院,还是理工学院,都普遍做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即课室(我国称教室)在实验室、实训工场旁边,或课室就建在实验室、实训工场中,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特别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与德国“双元制”模式、英美的能力本位(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一样,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推崇的职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基本做法是:理工学院的一、二年级学生,工艺教育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学习基本专业理论课程和进行基础技能训练;理工学院三年级、工艺教育学院二年级即最后一年,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专业方向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这种“工业项目组”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学校从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组织项目并讲课)和师傅或技术人员(不讲课)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工业项目的取得,可由学校统一承揽,也可以由学生自选课题,但必须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生产能够学会未来上岗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一定难度,但可在训练期间完成。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实施“做中学”。

职业教育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就要摆脱“黑板上开机器”、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改变单纯“从听中学”,做到“从做中学”。

新加坡职教模式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从注重“教”变为注重“学”、“从听中学”变为“从做中学”已经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要实施“从做中学”,教法方面要改革,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模块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施“从做中学”,学法方面也要改革,要开足实训课、开设教学实训周和扎扎实实完成计划规定的生产实习。

职业教育的技能教学要实现“从做中学”,给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即既精通理论又能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在入职前应在生产一线或实训基地经过专门培训和实习,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入职后,每年都要下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或参加定期的培训,一方面强化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了解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可以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最新的信息带到学校、带到教学中去。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了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开通师资新途,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

新加坡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基本上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但必须有在工厂工作三年的经历。他们能上理论课,更会上操作课。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还停留于“在黑板上修汽车”。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很窄,我国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和普通中学一样,必须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这些教师直接从大学进入职校,在企业的实习经历有限。

由于进入教师序列的限制过多,企业的优秀人才难以进入职业学校;再则,目前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企业的优秀人才也没有到职业学校工作的积极性。教育部已启动职业学校专业课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地启动了相关的培训。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一方面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深入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通职业教育师资的新途径,解除不必要的限制,使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文化课教学实效性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学术课程不是优秀的,而且工艺教育学院已经不开设物理、化学、数学、英语等所谓学术课程,但是学生在阅读、实验、写实验报告、毕业设计时都没有大问题,基本上都能读懂英语或母语材料,比较准确地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进入工艺教育学院时英语、母语和数学成绩都及格,还具有普通教育N水准或O水准文凭。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不再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当初没有学“优”的课程,主要精力用来学习技能、技术,用15%的精力学沟通技巧、思考与解决方案技巧、运动与保健等生活技巧。

我国的职教课程虽然正在改革,但学术性课程——数学、英语等还是偏难,对于入学不及格、甚至只有几分的学生来说,只会越学越没劲,越学越差。在目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文化课教学的背景下,必须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深化课程和教材改革,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加大投入,提高全民职业教育认知水平

新加坡是一个富裕的小国,财力足,对公立职业院校的投入主要是政府。国民奉行实用主义,看重职业教育已是普遍认识,因此企业也有投入的积极性。新加坡的校企结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我国已经推开的做法一致,即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二是与我国刚刚开始的工作一致,即企业要用新设备装备学校,使学生在学习时就接触新技术、新设备,到岗位后,不要再进行熟悉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立即可以工作。在考察中笔者看到,不管是工艺教育学院还是理工学院,他们的设备先进,不再是淘汰产品,而这些先进的设备,相当部分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投入,在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但是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低,不要说无偿提供设备,就是合作培养他们紧缺的技能人才都不积极。这实际上也与全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有关。倒是有一些外资企业在支持、参与我国的职业教育。

我国政府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应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作用,还要动用必要的杠杆,调动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发挥行家作用,提高职校培养人才适应性

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学生技术上学什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说了算。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都来自企业,他们对企业发展的走向、技术的革新、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对企业某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工人,都很熟悉,由他们来确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专业课程,所以课程设置比较活。这样不仅与市场对接紧密,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可以避免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明日黄花”。

我国的职业院校,大都也曾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但是基本上都是有名无实,只是在学校参加考评、升格时,才会开一次会。个中原因是较复杂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参与不积极;学校一厢情愿,“剃头挑子一头热”;当然有的学校也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形式,并不重视;企业与学校分属不同的“婆婆”;我国的课程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企业更不可能来定课程。

要想使设置的专业与市场对接紧密,不仅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专业指导委员会名副其实;不仅在设置新专业或调整专业时要召开相关研讨会,平时也应定期进行研讨。使校企双方都热起来,多走动,多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新加坡学院工艺
初等教育学院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学院掠影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