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2013-04-29于雷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职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高职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来自沈阳工程学院的于雷教授提出,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切入点,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
于雷,1951年生,辽宁省鞍山市人,现任沈阳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他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多次参加教育部文件、规划的编制和起草工作,并主持编写教育部的《中国高职改革发展报告》(每年一册)。他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5部以上,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曾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之一;并曾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师、团中央系统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政协沈阳市东陵区最佳委员。目前他还受聘担任福建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也是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国家示范(骨干)建设学校,在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减少,生源出现了萎缩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战略,更好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所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作为逻辑学上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数量增长、外部的扩张、投资扩大等;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强调内在因素为动力的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实现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积淀性。内涵式发展是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今后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
(二)稳定性。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完善从而形成了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为领导的更换、措施的更改而改变,也不因其他原因而消失,即所谓的“相对稳定”。
(三)内在性。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
(四)系统性。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五)时代性。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特征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即所谓的“与时俱进”。
二、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关系到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办好这样学校的根本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一)办学理念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它决定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并对教育与被教育者的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先进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可以造就出办学成绩显著、享有崇高社会声誉、为公众认可的特色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学院的“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四川标榜职业学院的“服务人的外表形式美、生命活力美和居家环境美”;湖南工艺职业学院的“致用致美”;南京工业职业学院的“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等均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典范。
(二)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与地位的重要标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接产业。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结合本地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树立“办好一个专业(群),带动区域内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同时,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2.形成专业群。专业群是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具有地域性、产业性、相关性和有效性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专业群中专业数以4~6个为宜,专业群中至少要有1个或2个主干专业。要注重“专业群集中度”建设,所谓专业集中度是指学校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数与专业总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专业集中度较高,孤岛型专业少。反之,专业集中度低,结构分散,主干不突出,专业相关性差,则专业结构不优化。
3.办出特色。专业建设要办出特色。特色专业是指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属性与定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明显特色,并获得社会公认,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内涵式发展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基础、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具有自身优势、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历来重视重点专业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宁波职院的“物流”专业、无锡职院的“数控”专业、邢台职院的“汽车”专业、辽宁交通职院的“道桥”专业、上海医专的“护理”专业、天津职大的“眼视光”专业等一大批重点建设专业,办出了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人才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突破口。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要在这一要求下,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融合发展、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确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支持的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4.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要创新素质教育载体与活动,搭建各种形式素质教育平台,营造素质教育氛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基地、活动、课程等载体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教师队伍是教育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树人先树己,修业必修身。
2.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科研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中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相对短缺。为此,一是加大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二是通过“学术度假”“讲座教授”等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到校工作,如有些学校利用地域优势采取“学术度假”形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校工作(每年工作1~2个月);三是建立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政策与机制,使高水平带头人脱颖而出。
3.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务之急的任务。高职院校可通过挂职锻炼,在企业设立“教师访问工作站”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承担纵向、横向课题;担任学生技能大赛、就业创业指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建立“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机制,有条件的学校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与机制。高职院校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岗”,建立兼职教师津贴制度,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参加人才培养和承担技术研发项目,建立兼职教师评聘教师系列职称和参与教学成果评奖等制度,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因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本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的标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文化具有时代的特征,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积淀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
高职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从传统中凝练特色文化,挖掘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与文化定位。二是在时代中创新特色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积极吸收现代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立足创新,凝练个性特点的文化。三是积极融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积极与区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四是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引进行业(企业)文化,营造培养职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五是在文化传承中培育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应成为区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特别是三线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在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培育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内涵式发展的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形成机制。
(一)在继承传统与优势中提升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与优势进行吸纳和升华的过程。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传统和优势。在弘扬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升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化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认同,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在坚持改革创新中谋求内涵式发展
应及时、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才能使一所学校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捣墙行动”,以改变校园形态,改革教学理念,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并建立了30多个校企合作的研发机构,为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三)在服务社会中推进内涵式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特色专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二是高职院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四是高职院校教师为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所做出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优势,推进内涵式发展。
(四)在产学研结合中培育内涵式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产学研结合是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基本途径与机制。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要建立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在产学研结合中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
(五)在科学管理中促进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以科学管理作为保障,以管理创新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学科教育的管理模式,而且行政化趋势增强,不适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因此,要尊重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在科学管理中促进内涵式发展。一要变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为扁平式的项目管理,以适应校企合作育人;二要加强过程管理,崇尚细节决定成败,提高管理绩效;三要注重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平台,由数据变为信息,以信息进行决策,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四要在校企合作中借鉴企业管理模式与经验,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让创新管理体制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2-11-24
[2]林蕙青.增强使命意识扎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2-12-4
[3]梁瑞雄,彭先兵.机制建设——东莞民办内涵式发展的抓手[J].南方论刊,2011(10)
[4]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56~58
[5]夏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6~268
[6]李喆.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八对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6~18
[7]于胜刚,张德良.内涵式发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J].教育评论,201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