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们的困惑
2013-04-29臧志军
臧志军
今年暑假,主持了一个全国中职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的讨论会,与校长们交流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讨论会之前,我设计了四个讨论的主题,包括“生源变化形势下的职业学校发展战略”“项目化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对职教发展的影响”等,但校长们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一个问题上,这可能是由于我这个主持人不太合格,未能引导校长们进行多元化的讨论,更可能是由于这是校长们感受最深切的话题。
一位来自中部某省份的校长说出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全省每年有100多万初中毕业生,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就此告别学校教育,剩下的四分之三中高中教育普职比基本是1∶1。但这仅是报表上的数据,真正能够就读职业学校的只有学校招生总量的约40%。至于职业教育吸引力如此低下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解释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不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高一层级学校接受教育,他所在的学校正是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稳定了生源。尽管学校仍然挂着中专的牌子,但实际上重心已经向高等教育倾斜。他表示学校如此做也是迫不得已,作为一所省属中专,在招生上几乎没有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只能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一位来自福建的校长则要乐观得多。由于他所在的城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人口一直在增加中,职业学校的生源也就不成问题。对于这位校长来说,问题不是如何寻找生源,而是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他发现多数学生不愿做生产线上的操作人员,尽管学校也在努力为当地工业发展服务,但实际上毕业生离职率非常高,许多学生在进入工厂生产线工作的2~3个月后就离职了。据此他认为职业学校必须适应学生的要求,把发展重心从二产转移到三产方面的教育上来。他还提到当地民办职业学校的存在恶化了招生环境,政府正在想办法减少民办职业学校的数量。
一位来自南方某省省会的校长明确表示,他所在省份存在较严重的生源紧张情况。他提出一个问题: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在每个县(市)建一所职教中心?他举例:为了达到国家或省的建设目标,一些县(市)高标准建设了职教中心,但有些县的职教中心只招收到了设计容量三分之一的学生,因此许多实训设备被封存,有些建筑物被出租,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全省的招生难状况。
共有十多位校长发言,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在此一一列举。尽管我相信这些校长所说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因为在这样一个场合没有必要讲那些冠冕堂皇的空话,但由于总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总认为自己所见就是事实的全部,所以以上所复述的事实与观点并不一定能够非常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不过好在我们并不试图去探究这些事实本身,而是想讨论一下校长们的困惑。
以上列举的三位校长恰好代表了两类地区的生源状态,生源紧张地区的校长困惑于如何抢到生源,所以提出中高职一体发展、限制非优质职教资源发展等建议;生源充足地区的校长则考虑如何维持或扩大学校规模,所以讨论的主要是如何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其实,他们所困惑是同一个问题:如何吸引并保证应届初中毕业生留在自己的学校内。这个问题曾被表述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但在现场讨论中几乎没有校长使用“吸引力”这个词语。我想原因在于除了那些主动失学的孩子,职业教育不存在吸引力的问题,因为学生到职业学校读书只是被动的选择,校长们也就不好意思说是因为自己的学校有吸引力学生才来就读的。
实际上相比应届初中毕业生,还有体量庞大的社会青年群体可以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但在讨论会上这个问题未被提及,可能是因为校长们认为解决了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就读意愿也就解决了生源问题。但目前初中毕业生从职业学校的流失率仍然非常高,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分流失的学生是难以挽留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社会青年,而这也是职业教育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领域。只是,从政策制定者到学校实践者还很少有人愿意在这方面迈出探索的步伐。如此说来,本文所说的校长们的困惑只是一个开头,可能还有更大的困惑等在后面。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