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职业教育学业、就业质量双提优的路径思考
2013-04-29吴晓茅
吴晓茅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为“双业提优”夯实基础
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制度建设工作。
(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深化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办学试点,深入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转段培养、中职和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加试点的学校和专业,扩大试点招生的规模,力争每年有60%的中职校学生升入高职高专或应用型本科高校就读,其中10%的学生接受应用型公办本科教育。
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融通试点,开发普通中学通用技能课程,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实施普通中学通用技能教育。
(二)组建学校发展理事会
理事会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相关人士组成,它是深化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载体,是整合各方资源、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要通过组建理事会让职校更加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企业、贴近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各方共建共享、共生共长的目标。要科学制定理事会章程,通过理事会章程来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理事会运作模式,让理事会长期发挥积极作用,这项工作要纳入职校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指标。
(三)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研究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经费补贴相关政策,根据办学规模核定学校教师编制数,对学校节省下来的教师编制数,由财政按教师人员经费标准和相关规定划拨到校,用于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长期聘用或短期聘请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及一线生产技术骨干专兼职参与专业教学及实训。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基本构建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
(四)推进技能竞赛项目课程化
事实证明,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生实践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落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江苏省《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省赛“七连冠”及国赛领先同类城市的竞赛实践,切实加强竞赛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实现竞赛项目课程化,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师是职业教育的“营盘”,是职业教育的守望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通过竞赛项目课程化,使每一个教师都达到技能大赛教练员的水平,让学生普遍受益。同时,要让每一个学生在竞赛项目课程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有所长。
(五)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创业制度
鼓励专业教师离岗创业,相关政策参照“科技九条”(“深化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 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服务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九条”)。鼓励扶持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创业实践,毕业生创业可参照享受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相关政策。
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实施,为学分制的推行及学生保留学籍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提倡各学校在完成就业与升学的过程中,各自探索,大胆创新实践,拿出支持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方案,只要不违背现行法律及国家、省有关学籍管理的政策规定,市里就予以支持,比如建立基于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扶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在校生如有比较可行的优秀创业项目,可申请保留学分学籍离校创业,并给予一定创业资金扶持。市、区、校要拿出一定的经费,设立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制定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各学校要多设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供学生就业创业实践。
二、以质量提升为抓手,为“双业提优”添砖加瓦
质量提升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认真抓好规范办学和日常管理
以前,南京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程度普遍低于普通中学,这一方面是受职教生源特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上有不到位的情况,而客观上又形成了社会的负面影响,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近年来,全市职教系统加强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职校学生行为规范程度明显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据市检察院统计当年全市职校学生犯罪率为零,职业教育的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和日常管理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办学和日常管理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规范办学和日常管理,在招生办法、品德养成、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就业服务各个方面要做到一丝不苟、一着不让,确保办学和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
(二)谋求彰显个性的特色发展之路
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虽然普遍看好,但就业质量参差不齐,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关联度不一。因此,特色发展是南京职业学校做优做强的必然选择,各学校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要从所在区位地域特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学校传统底蕴和自身实际出发,谋划特色发展的具体领域,凝练独特别致的办学思想,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打造具有浓郁区域特征和鲜明个性气质的办学模式、办学风格。
(三)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另一层是指既具有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前者为拥有“双师”证书的教师,后者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拥有“双证”并不等于具备“双师”素质。要着力提高“双证”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技术素质,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南京职业教育专业办学水平、总体提升全市职业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供人才保证。
要通过不同途径全方位为“双师型”教师成长提供机会。基于学校而言,要指导每一个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要为每一个教师构建成长发展平台,要认真组织考核,对考核没有达到职业生涯规划阶段成长目标的,要给予督促帮扶,拿出具体改进措施。本校的“学科带头人”要真正发挥带头作用,“名、特、优”教师要真的“名副其实”“特别优秀”,要让“双师”真的“双师”。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学科带头人”“名、特、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快培养双师素质的中青年教师。基于专业而言,可将全市职教系统相同相近大类专业的骨干教师集中起来培养,打造“双师”团队,使中职教师的水平达到高职化。基于项目而言,可将教师按照竞赛辅导、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德育、对口单招、中高职衔接等项目分类,设置各自培养方案,通过不同路径促进教师成长。这些措施以前不是没有去做,而是做得还不够细、不够实,效果还不够突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精益求精。市区职教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督查和反馈,一定要将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加快推进职教国际化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市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一张名片,长期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化是提升南京职业教育质量、引领南京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国际化的工作中,我们的经验是,一要确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国际先进的培训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根据国际市场的产业结构和变化,不断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明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二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CBE)、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体系、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要加大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合作力度,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双师”“双教”能力的校长、教师,引进一批国外名校长、名教师来南京顾问、任教。四要打造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对标对接国外名校,广泛引进先进职业学校联合办学,通过互认学分学历、专题培训、互派师生等途径,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五要把南京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构建置于战略高地,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融入“经世致用”的南京本土职教文化,打造具有世界水准和本土特色的南京职教品牌。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不断落实并不断创新。此外,结合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要做好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来宁办学的探索和实践,用引入的国外优质职教资源来宁办学产生“鲶鱼效应”,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大力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教学信息化,指的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开展“双十建设工程”,全市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教学设备普遍配备到位,但是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率还比较低,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市所有中、高等职业学校都配置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开通校园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二是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教师、专业、设备、资助等基础信息数据的网上在线查询和在线评审功能。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推进职业学校精品课程统筹共建共享。三是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面上做到普及应用,点上做到多出精品课程。
(六)深入开展教学评估和督导视导
开展学业水平测试工作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创新之举,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市已率先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方案》,组织编写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综合理论的测试大纲,启动了各测试课程试题库的开发工作,并于今年6月组织开展了全市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综合理论的测试工作。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不能把学业水平测试搞成“职教高考”,要精心打造成“职教style”,因为,开展学业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提升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搞“应试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开展教育教学督导、视导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我认为新一轮督导、视导的思路是:以质量为核心,以规范为基础,以构建体系提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平台为目标,以增强吸引力、增加认可度为价值追求,以苦练内功提升办学效率为抓手,以评估和督导促进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职教文化。
三、以加大宣传为抓手,为“双业提优”提升形象
宣传报道工作是及时反映南京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展示职教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成就,扩大南京职教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手段。南京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强不强、影响力大不大、社会地位高不高,除了要抓紧练好内功,还必须塑造好形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一)学校是宣传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师人人都是“形象大使”
各职业学校是宣传报道的主体,校长是宣传报道第一责任人。从今年起,我们要对各学校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考评,并将其纳入对学校和校长的目标管理年度考核中。
每个学校要成立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扎口管理宣传工作,职能处室和系部配合开展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摄像、摄影、撰稿、上传等工作,以确保宣传报道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每个教师都是南京职业教育的“形象大使”,其言行举止、道德文章无不影响着学生、家长、社会对南京职业教育的评价。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地爱惜自己的事业、注重自己的言行、维护行业的形象;要在自己能影响到的各种场合、能运用的各种媒体(如微博、空间、微信)上宣传南京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南京职教“微媒体”的作用。
(二)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宣传职业教育,传递职业教育“正能量”
要综合运用校内宣传与社会宣传,以及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视觉媒体与听觉媒体、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行业媒体与公共媒体等,全方位、多角度、大手笔宣传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和新面貌,宣传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对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职校学生在企业和岗位成才及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优秀技能人才和学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等,通过宣传传递职业教育“正能量”,让老百姓耳闻目睹,心向往之。
(三)宣传报道要有新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内涵
曾几何时,职业教育只是世人眼里的“二类教育”“鸡肋教育”“托儿所”,“无法上高中,只好上职中”是当时职业教育价值的真实写照。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读完初中,外出打工”越来越困难,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渐受青睐,“要打工,读职中”就成为职教宣传的新的价值取向,当然,当时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还停留在解决生存的层次,因为这个阶段的“职中”只是世人眼里培育“打工仔”的地方。如今人们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体面工作,尊严生活”,这已涉及人的生活品质的层次,因此我们的宣传要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并发挥出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下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应紧扣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和谐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等方面展开,要为宣传职教注入新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内涵。
(四)宣传要有典型案例,案例要生动鲜活;要有点有面,由点及面
2012年2月8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文章《南京职教成富民“孵化器”》举了多个典型案例介绍南京职业教育“升学有门、就业有路、创业有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有路方面,列举了孙洋同学的事例,该生从小丧父、家境贫寒,在南京旅游营养学校读书期间苦练厨艺,多次获得南京市烹饪技能大赛金牌,在上千名厨师中脱颖而出,被亚洲最大的邮轮公司——丽星游轮公司录取为案板主管,后来又成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一家酒店的厨师长,年薪超过20万元。文章还由点及面,报道南京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不少平民子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帮助家庭脱贫的事实。这篇文章案例典型生动,故事性强,且点面结合,令人信服。
我们的宣传报道就应当学习这种风格,不能只见数字不见人、只见“骨骼”不见“血肉”、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五)掌握宣传的时间节点和“火候”
要借鉴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广告宣传策略,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要做到“长流水,不断线,关键时刻就出现”,具体来说,在重视平时宣传的基础上,每年的招生季更是宣传的关键节点,此时要不遗余力地持续宣传。今年5月8日起,南京职教联合有关媒体共同推出“2013年南京职业教育名校巡礼活动”,每天整版报道一所学校,连续报道近二十日,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一个精确掌握宣传的时间节点和“火候”的成功案例。
总之,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家长和学生中进一步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念,促进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服务的新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为增强南京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