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背景下的教育答卷

2013-04-29徐健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学校

徐健锐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人类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习(或称教育)同样也不例外,随着“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慕课”(MOOCs)、“微课程”(Microlecture)、“学习空间”等结合了最新信息技术的教育新名词不断涌现,我们已完全进入了一个由信息技术推动的教育大变革时代。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强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文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相继出台。2013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全省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三通两平台”的要求,做到教师率先应用,职业教育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实验区、示范区率先示范。

但要按期完成这些规划文件所列的任务,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还有相当多的工作有待细化和落实。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信息化建设,2012年12月被确定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建设单位。学校校园网站建设屡获佳绩,2011年学校网站获“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2012年11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百佳网站”称号。下面就以我校为例,从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两个层面简述如何应对“教育云、云教育”所带来的变革。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屡遇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问题,虽然学校管理团队和广大教师都知道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但还未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普遍行为;2.机制问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队伍不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权责划分有时不够明确;3.经费问题,经费总体投入不足,使用不尽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4.队伍问题,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岗位编制、评聘体系等方面尚未理顺;5.应用问题,师生应用信息化手段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还有待加强,资源建设不尽合理,应用程度低。

我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建设过程中,努力破解困境,在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模式上不断探索,以“教育云”建设为主旨努力构建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具体工作:

(一)加强信息化应用的保障建设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办公室和学校信息化专职部门信息处合署办公,具体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员制度,各系部、职能处室、班级均设有信息员,明确了各层次信息员工作职责。从领导层到执行层再到操作层,架设覆盖全校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架构,真正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稳定、有序推进。

2.创新制度,明确职责

根据要求全面创新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容涵盖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管理、数字社区建设与管理等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除上所述,学校还明确了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职责,同时梳理了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办事流程。

3.加大投入,体现绩效

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投入,做到每年有预算有投入,近两年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累计超过1000万,占到学校总预算和投入的6%,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中又将这个数字明确提高到10%。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信息化工作纳入系部、职能处室工作绩效考核,严格标准,科学评价;同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在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上予以体现。

(二)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建设

我们认为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建设应着重在硬件基础和师生信息化素养两个方面。一方面,硬件是信息化应用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硬件作为基础,信息化应用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光有硬件,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师生不会用或不愿意用信息化手段从事教与学的活动,信息化应用则成了无米之炊。

1.硬件基础建设

学校建有以千兆主干计算机局域网为核心的校园网,实现校园有线无线全面覆盖,从而真正实现“3A”式访问,即任一地点(Anywhere)、任意时间(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均可在授权情况下高速访问校园网,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网络使用效能。近两年学校在原教育网百兆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又引入联通百兆光纤和电信百兆光纤各一根,现拥有18个固定IP地址,300Mbps的出口链路,通过新增的专业链路负载均衡设备实现数据链路访问及应用级负载均衡,极大提升了学校对外访问和服务的能力。为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学校于2011年末添置了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有效提高了学校网络运行的效率,提升了网络运行的安全等级。

近两年,学校还添置了2200台用于教育教学使用的品牌电脑,充分满足了现代化办学的需要。全校所有的实训室(100个)均已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环保教学白板和短焦投影一体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同时还装备有70套可移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现正在进行普通教室的改造和规划工作,今年秋学期全校所有的教学场所将完全装备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全面满足教师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学校正在进行常态化多媒体录播教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建成后将实现视频教学资源制作的自动化,同时可实现网上开课、视频会议、教学资源收录等众多和教学相关的有效功能。

学校作为镇江市教育局“教育云”工程建设试点单位已投入近300万,区域教育云建设完成后将实现计算、存储和应用云化;同时,构建的高标准网络数据中心将完全满足学校对内、对外服务的需求。

学校正结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整体改造对校园网络、安监系统、一卡通系统、多媒体录播教学系统、远程信息投送系统、数字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多网合一”,将原先单独的小系统整合为在统一平台下的大系统,彻底破除信息孤岛,实现一个身份、多种应用。

2.师生信息化素养建设

在三重保障下,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各级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评比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提高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条件下的沟通能力和决策水平,提高管理效能。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学校科学艺术节、文明风采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信息类技能大赛、技能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着力提高了学生信息化素养,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内涵建设

1.结合专业,自主研发,在信息化建设上不走寻常路

学校依托信息技术类专业师生打造了一支从事信息化建设的自有研发团队——“九点工作室”,工作室创建10年来,从几位教师的“小作坊”到现在拥有100多人师生团队的“大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制教学模式也渐被认可。

工作室师生团队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自主研发了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含办公、听评课管理、奖金福利考核管理、报修管理、招生缴费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及系统管理等子系统)、学生实习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学习平台(http://zjzx.zje.net.cn/LearnArea/firstpage.html)、职教资源中心(http://61.132.31.37/SRMP/login.aspx)、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学生日报管理系统、课堂教学互评互学信息管理系统、网上教(职)代会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满足了办学对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

工作室同时全面负责学校校园网站的建设工作,近期配合正在进行的校园电视台建设,正努力打造一支集创意、拍摄、制作、播出为一体的数字媒体专业化团队,给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更强的推动力。

2.多方协作,共建共享,在数字资源建设上保质增量

学校于2011年11月正式被确立为“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首批职业学校分中心”,成为全国29所中职院校分中心之一。分中心建立后,按照项目组统一部署,承担了国家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任务,面向本地及周边区域提供数字化资源网络服务,分中心部署有600G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涉及19个专业大类,500多门精品课程,共计36000多个教学资源。

学校自加入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协作会以来,参与并合作共建了102门课程的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工作,其中已有80门课程部署完毕,并已进行了全员培训,教师已实际开始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教学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2010年就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出台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现拥有院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精品课程15个,涵盖了学校所有的重点专业。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活动中,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3.立足服务,着眼长远,在信息化应用创新模式上取得突破

学校正在通过教学全过程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建立教与学的综合平台。不久的将来,学校所有专业主干课程均可开展网上学习、交流、练习、测试、评价和考核,信息化手段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

学校着力推进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工作,构建集学习交流、校园生活、社团服务、求职应聘、公共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为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及家长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综合型信息门户。数字化社区建设以校园服务为中心理念,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有空间,班班有空间,现架构已经基本建成,采用实名制,空间已成为了师生个人风采的展示平台、教与学的平台、互动交流的平台。

学校大力推动立体信息投送渠道建设,不断扩展学校宣传和信息投送的渠道,在原校园网站基础上建设校园电视台和电子校报。

二、提升教师从事信息化教学能力

“云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实际上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

我校从现状出发,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升五个方向的能力:

(一)提升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必须要学会运用各类检索工具,并可对检索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及整合,将其变成自己可用的信息。

(二)提升网络学习能力

互联网的知识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想学,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各类网络学习平台如国家、省市精品课程,各种知识数据库系统等,教师都可以从中获益,这对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课程设计等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升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掌握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新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当前这个时代教师需要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应有能力通过即时通信工具(IM)、论坛、学习空间等各类平台真诚地与其他教师、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互动。

(四)提升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应有能力开展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在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要素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专业培养需求,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同时能利用各类课程制作软件设计完成网络课程。

(五)提升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

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现场操作的可控性和可变性,网络教学教师必须要事先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须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以保证整个网络教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信息化学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学校推介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