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诊断分析
2013-04-29姜丹
姜丹
【摘要】 目的 分析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以及心电图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心绞痛患者67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特点以及心电图表现。结果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心电图表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结论 临床诊断心绞痛时,应区分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以及心电图表现,以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关键词】 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特点;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39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09-4988-02
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脉血供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主要表现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样疼痛,多分布在胸骨后部,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以及左上肢等部位。临床心绞痛主要分为稳定性、不稳定性以及变异性的心绞痛三种类型,临床诊治中应区分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以及其心电图表现,对治疗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至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67例,年龄在36-84岁之间,平均为51.3±6.2岁。患者均经血液生化、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冠脉造影等确诊。
1.2 诊断方法 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确定其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以及诱因等,予以含服硝酸甘油片,以明确其症状是否缓解。以德国MC120012导心电图机,对患者进行检查,走纸速度设置为25mm/s,采样率控制为1000/s,定标电压设置为10mm/mV,分辨率设置为5μV。采用TP段作为ST段测量的振幅参照水平。应用放射性核素对患者进行检查,以明确心肌缺血的情况,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冠脉造影确定患者心绞痛的类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67例患者中,43例为稳定性心绞痛,占64.2%,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年龄在52-83岁之间,发病年龄较大,男为19例,女24例,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发病诱因:27例是由重体力劳动导致,13例为情绪激动所致,3例其他,经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几分钟以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者消失。
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占23.9%,诱因不明,其中,11例手法症状为胸痛,3例牙痛,肩痛及牙痛各1例,多发生于睡眠中或者休息时,且患者心绞痛的持续时间有不同差异,经含服硝酸甘油片或者休息后,患者的症状无明显改善。劳累时,患者的心绞痛有所增强,发作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有所延长。
8例变异性心绞痛,占11.9%,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诱因不明,多发生在睡眠或者休息状态下,不同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有较大差异,予以硝酸甘油含服无明显效果,年龄在36-61岁之间,相对年轻,男6例,女2例,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2.2 心电图表现分析
2.2.1 变异性心绞痛 该类型的心绞痛未发作时,患者的心电图可保持在正常状态下,而在发作心绞痛时,患者的心电图大多存在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①ST段改变:即患者的心电图ST段表现为暂时性的抬高,呈弓背向下型,同时合并相应的导联ST段压低;②T波改变:该表现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其敏感性明显强于ST段抬高,心绞痛发作时,患者的心电图仅可观察到T波高耸,有时出现典型的冠状T。原来T波倒置者,发作心绞痛时T涌上可变为直立。T波改变于心绞痛缓解后可迅速恢复原状。③严重发作的病例可出现R波振幅增高,反映急性损伤性阻滞。此外,部分患者的心电图还可观察到左侧导联呈现U波倒置;部分患者发作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以室性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为多见;部分患者轻微发作仅存在该特征性的表现。发作间期静注麦角新碱中诿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变,对本病有肯定诊断价值。
2.2.2 稳定性心绞痛 在静息状态下,约有50%的患者心电图处于正常状态或者存在轻度的ST-T段变化,部分患者表现为陈旧性的心肌梗死。主要心电图表现为:1.ST段改变:主要表现为R波导联上存在ST段下移,下移呈缺血型;2.T波改变:主要表现为R导联的T波呈高耸状态或者T波呈双相、低平或者尖锐状倒置。此外,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还可存在U波倒置,当其存在ST-T段变化时发作心绞痛,则上述表现将更为明显;多数患者发作心绞痛时出现QT间期延长
2.2.3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多存在ST段变化,主要心电图表现为:1ST段变化:主要表现为ST段暂时性抬高,呈弓背向上,而其对应的导联ST段则呈明显压低;2T波变化:主要部凹陷为T波逐渐由低平状逐渐变为直立状,或呈尖头状高耸。此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R波表现为短暂性的增高和变宽
3 讨论
稳定性心绞痛是常见的一种心绞痛,当患者的心脏负荷较大时即可发生。在沐浴、饱食、体力活动增加、情绪激动以及寒冷刺激等条件下,可激发心前区或者胸骨后部压榨样的疼痛,部分患者可逐渐向左肩放射,通常可持续数分钟。伴有稳定劳累性的心绞痛者,其存在阻塞性的冠脉病变,疼痛性质无明显差异,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不明显。因该类型的心绞痛发作较为规律,且患者的诱发因素、发作频率、程度以及每次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可维持长期不变,在经过几次发作之后,患者即可掌握其发作规律,并可自行预测发作时间。在结束发作后,予以服药或者休息数分钟后,症状即可消失。
变异性心绞痛为自发性的,临床中相对少见,病因不明,多发生于休息或者睡眠中妇女,部分患者为定期发作,且多发生于午夜或凌晨时段。发作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且患者常疼痛难忍。临床诊断发现,这类患者多存在心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发作时稍活动可缓解疼痛。该类型的心绞痛发作不受心肌耗氧量的影响,临床证实是由于冠脉发生暂时性收缩或者痉挛引发一过性的心肌缺血而导致。冠脉狭窄是变异性心绞痛的发病基础,该支血管在痉挛状态下可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发作。
在临床诊断心绞痛时,由于部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常规心电图表现往往无异常,容易误诊或者漏诊。因此,对于存在心绞痛症状但心电图表现正常者,应尽早实施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尹春琳,等.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特征、诊断评估、处置现状及预后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5):359.
[2] 刘宝华.心绞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2):325.
[3] 朱飞飞,何庆荣.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