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120例临床研究
2013-04-29朱明蕊颜承祥
朱明蕊 颜承祥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外感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确诊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结果 治愈:82例,好转29例,未愈9例。结论 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穴位贴敷;外感咳嗽;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18-01
咳嗽[1]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是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通过穴位贴敷法治疗外感咳嗽12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120例患者全部来源于XX医院,其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病程最长者10天,病程最短者2天,2-4天52例,5-7天46例,7-10天22例。
1.2 诊断依据[2]
1.2.1 咳逆有声,或伴咽癢咳痰。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③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1.2.2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2.3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2.4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3 治疗方法
1.3.1 穴位贴敷药物 麻黄10g,桂枝10g,石膏6g,枳实6g,白芥子30g,甘遂20g,细辛20g
1.3.2 穴位贴敷穴位 肺俞、风门、膏肓、中府、大椎;痰多者可加丰隆。
穴位定位。①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②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③膏肓: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④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直下1寸,距前正中线6寸。⑤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段,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⑥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⑦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1.3.3 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将上述药物研末,用姜汁调匀,成糊状备用。首先常规消毒贴敷穴位或部位。让病人采取便于操作、各自适应的体位。将药物取适量放于所选穴位上,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
1.3.4 疗程 每日1次,每次6-10小时,3次为1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2]
1.4.1 治愈 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
1.4.2 好转 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1.4.3 未愈 症状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82例,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29例,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9例。总有效率为:92.5%。
3 病案举例
患者王XX,男性,36岁,2012年12月6日初诊,患者咳嗽2天,因受凉后引起咳嗽,并伴鼻塞、流清涕,咳痰稀色白,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外感风寒咳嗽,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药物选取:麻黄、桂枝、石膏、枳实、甘遂、细辛、白芥子,取适量研末,用姜汁调和后,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中府穴上,每日1次,每次8小时,3次即愈。
4 讨论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协入客于肺导致咳嗽。外感咳嗽多为实证,治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为风寒、风热、风燥三种。
穴位贴敷疗法[3]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姜汁等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蜡、米饭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4]。本研究根究经络学说主要选取肺经的募穴中府穴以调理肺气,同时中府为肺经的首穴,是十二经气血流注的始发穴位,中府穴亦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膀胱经上的肺俞穴以宣发肺气;风门穴主治风疾,膏肓以理气宣肺穴;督脉上的大椎穴和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以泄热,胃经上的丰隆穴以和胃气化痰。
药物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①无创伤,用药安全,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叫其他给药途径用药安全。②贴敷药物多具辛香走窜、开窍、通经、活络之性,能直接刺激穴位,又能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奏效迅速。③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可以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无需复杂的设备,简单易学。④用药量少,节省药物,费用低廉,本法具有简便效验廉的特点。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S].
[3] 程益春.临证经验荟萃[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
[4]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