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辨析
2013-04-29张薇
摘 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文化资源进行结构分析使得其产业化发展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文化资源可以分为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文化创意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是物化的、静止的,历史人文资源是过去式的,文化创意资源是现在进行时的,是其结构中最能动、最活跃的核心因素。西藏文化资源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此为西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匮乏的文化创意资源又制约着其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分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西藏的特殊区情使得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必须同样积极地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在西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过程要促进文化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旅游文化业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业为引擎。
关键词:西藏;文化资源;结构分析;两重属性;产业化
作者简介:张薇(1970-),贵州贵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藏经济、西藏文化与西藏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04-02
文化是人类群体的存在方式及存在意义,文化的“定义丛林”现象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句话。作为与自然相对的概念,自从“人”这个物种出现在地球伊始,文化即伴随人类生存的始终。文化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类群体的精神、意志、情感、技术、审美等综合因素的反应,具有突出的时代性。
一、文化资源的结构分析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界对文化资源尚未形成统一定义,但并不妨碍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对事物进行结构分析,本身就是接近事物本质的一种方式与视角。基于此种认知,本文选择从广义上对文化资源进行结构分析而绕开对其进行精确定义(此种方式当然存在某种程度的逻辑漏洞)。
从广义而言,文化资源是在既往的生存活动过程中印刻于纯粹自然界的一切痕迹和未来的创造潜力。本文尝试把文化资源分为三类,即: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文化创意资源。其中,自然生态资源是相对纯粹的物化资源,是人类一切生存活动的基础。(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在人类活动几乎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今天,几乎不存在完全独立于人类的自然界)。河流、山川、江河湖海甚至阳、空气,都是自然界馈赠于人类及其他物种的生存根基;历史人文资源是过去的人类群体生存留下的一切痕迹,既包括物化的一切人类生存痕迹物也包括无形的人类精神体系,因此又可将之细分为物质性历史人文资源和精神性历史人文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是“过去式”的,因而是相对静止的,但却是人类文化绵延的结果与基础;文化创意资源是“现在进行时”的、甚至是未来导向的,是此时此刻生存着的人类群体将时代精神投射在静态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过去式”的历史人文资源上,创造性地运用人类的智力与情感因素,能动地、积极地利用、改造前二者,使其印刻上当代人类独特个性的智力资源。
在文化资源的结构中,自然生态资源是物化的、静态的、相对被动的因素,但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物质基础;历史人文资源是“过去式”的,是过去的一切时代的人类群体的生存痕迹,可细分为物质性的历史人文资源与精神性的历史人文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既是人类群体绵延与传承的结果,又是其前提。文化创意资源是“现在进行时”,甚至是未来导向的,体现着当代的人文精神,犹如桥梁与纽带,沟通和联接着过去——现在——未来,是文化资源中最活跃、最能动的积极因素,因而也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西藏文化资源的两重属性
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世界屋脊上,勤劳、勇敢、智慧的藏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创造出了瑰丽奇特、别具一格的文化。宗教性、神秘性、民族性、原生性、地域性、生态性是西藏文化的标签。
西藏文化资源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西藏拥有源远流长的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神奇壮美的高原自然生态资源。作为我国文物大区之一,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唐卡、民间木雕、石刻、建筑、服饰、饮食、歌舞及传统节庆等艺术都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就自然生态资源而言,有神奇的神山圣湖、雪峰冰川、唐蕃古道、茶马古道、雪域江南、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神奇的自然生态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发展空间,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先天资源优势。此种先天资源优势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与积累起来的,具有较强的物态化与静态化、固定化特点。而在21世纪的当今,此种静态的、物化的、过去式的文化资源必须引入时代因素,契合“现在进行时”的当代人的因素,才能由静态的、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具有现实经济与商品价值的文化产品。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是此种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西藏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决于其文化创意资源的能动作用。
而西藏文化资源的另一重属性恰恰是匮乏的文化创意资源。文化创意资源是一种智力资源,是应用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主动积极地将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情感等因素作用于静态的、物化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上,使此二者符合“此时此刻”的当代人类群体的个性化、时代化、独特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西藏在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文化创意资源却相对匮乏。其匮乏主要表现在:第一,观念滞后,文化创新意识较弱,对文化的教育功能和精神属性比较注重,对文化的经济功能和商品属性认识不足;第二,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过度“啃老”式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而文化创意产品极少;第三,文化创意人才奇缺,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西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核心及引擎
(一)前提。西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的具备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必须进行产业化的开发与发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意味着其市场化。市场并非万能,存在市场失灵。因此,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时,必须界定与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并非一切文化事务都该交由市场去经营。
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的粘合剂。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生活准则与公共的人类精神世界塑造,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生活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人人都是搭便车者,找不到付费者,不能由市场提供,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是失灵的。而公共物品又是人类共同生活所必须的,因此,这部分文化活动只能交由政府提供。为加以区别,名之“文化事业”,指形塑人类共同价值观、共同生活准则、公共精神构建的一切文化活动,包括精神性的文化事业和物质性的文化事业。前者包括戏剧、影视、图书、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中传递主旋律的部分,后者包括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剧场等物化形式。文化事业着眼于人类群体生活的共同性,是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价值形态多元化的当代,其供给者只能是政府。因此,文化事业的供给主体是政府而非市场。
人类生活除了共性之外,个性化是其更丰富多彩的部分。而将满足人类文化生活个性化需求的一切文化产品交由市场供给,是更好的方式。此部分即是文化产业,其供给方式是市场,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都是在自由竞争的价值规律作用下,由市场的微观经济主体自发决定的。在“非禁止即合法”的原则下,通过市场化发展,实现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满足人类文化精神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性。
西藏的特殊区情之一是其政治敏感性,这决定了西藏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公共价值观、公共生活准则和公共精神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承担主流文化传扬的文化事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必须交由政府承担,通过不断创新表现形式而繁荣昌盛,避免文化产业繁荣而文化事业凋弱的不利局面,这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对此保持清醒认识。
(二)核心。西藏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神奇的自然生态资源,但同时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发展西藏经济,必须抛弃传统的工业化驱动方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却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与清洁能源。因此,文化产业理所当然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如何将文化因素与旅游业融合,产生以文化为核心价值并带来高附加值的新型旅游文化业或文化旅游业,既可以保护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创新旅游体验,始终保持西藏文化旅游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是西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核心。
(三)引擎。物态化的自然生态资源与“过去时”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文化资源结构中相对被动与静止的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引入当代人的精神、审美、情感,甚至着眼于未来,才能使静止的过去式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符合当代人的文化生活需求,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人的创新能力是关键。因此,集中体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业成为西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引擎。
四、总结与讨论
文化资源的结构性分析揭示了其不同部分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自然生态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相对静止的物态化部分;历史人文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过去式的、相对被动的部分但可以承前启后;文化创意资源是其结构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关键因素。
西藏文化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神奇瑰丽的自然生态资源,这两者是西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薄弱的文化创意资源又成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与制约因素。
西藏的特殊区情使得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必须同样积极地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在西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抓住其核心,促进文化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用好文化创意业这个引擎,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