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2013-04-29魏广东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外向内心世界现代人

魏广东

北京、上海等地的微信用户发现微信发生了故障,微信信息无法发出、无法刷新朋友圈、无法接收或者打开图片。一时间,“微信遭遇黑色星期一”在微博上迅速成为焦点。网友称,没有微信不仅影响了工作、耽误了沟通,甚至还会感到恐慌。

网络社交工具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很多曾有的其他快乐。我们试图减少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却发现一旦如此,我们内心就会感到寂寞、无聊、时光难挨,甚至会感到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现代人是怎么了?依我看,这些现象都是现代人内心越来越空虚的表现。

人的心理是具有能量的。有的人把更多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也就是更多地关注社会关系,我们常常把这种人称为性格外向的人;而有的人把更多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也就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常常把这种人称为性格内向的人。内向与外向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心理能量的指向不同。但是过度外向的人就会缺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会更易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左右,进而失去自我感,失去生存下去的内部动力,一旦遇到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比如独处,空虚无聊的感觉就会不期而至。而过度的内向会造成个体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与社会脱节。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我们不得不把大量的心理能量用在对社会关系的关注上去。于是,我们渐渐养成了“外向”的习惯。而如今随着手机等网络设备的普及,我们与朋友、社会群体的交流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便捷,于是我们的心理能量就会更多地被分配在外部。与此同时,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少。因为缺少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不自主地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贫乏。

新闻上说浙江某寺院推出“短期出家”的修行体验活动,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现代人洗去尘世铅华,获得心灵的暂时宁静。其实这并非是什么新闻,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寺院开展了这样的活动。此外,社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修行活动,甚至有人还会受某些“大师”的欺骗,去参与所谓的修行。这些现象恰恰说明了现代人因为过度关注外界社会,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社会期许之上,缺少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关注而造成内心空虚,因此便自发地去寻求丰富内心的方法。不幸的是,丰富內心世界这个问题岂是百度一下或在微信、微博中就能解决的?

丰富内心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学会慢下来、安静下来。

2011年的时候,曾有一则新闻曾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北京大学教师王青松携妻张梅放弃教职隐遁山林,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只与一群黑山羊为伴,仿佛回到了男耕女织的古老社会。而我觉得这样的回归也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因为只有慢下来、静下来,我们才能倾听到心灵的声音,才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受到照顾,内心世界才会越来越丰富和强大。当然,王青松夫妇之后不得不选择暂时放弃隐居生活,回归社会。这又说明,我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外在世界。

据说有个美国探险家要去丛林探险,便雇佣了几个当地的印第安人作为向导。这个美国人发现,每过两三天,印第安人向导都会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美国人急于赶路,便提出提高报酬,减少他们休息的时间以加快行程。但是这些印第安人不愿意,因为他们有一个传统,一个人不能走得太快,要让自己的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

在这个故事中,所谓的“身体”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就是我们在社会期许中的行为心理;而“灵魂”则代表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也就意味着在嘈杂的世界中,我们要安静下来,等候“灵魂”的步伐,倾听“灵魂”的声音,关注“灵魂”的需求。

所以,我认为,现代人需要经常有这样一段时间:关掉手机、电脑、电视,安安静静地待上一两个小时,享受独处,倾听一下内心世界的声音。

(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外向内心世界现代人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为什么你的朋友更外向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智珠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