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2013-04-29宋国云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练习讨论媒体

宋国云

摘 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大家讨论、关注、实践的热点,而读书,讨论,练习和媒体的科学综合利用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阅读;讨论;练习;媒体

新课程施行以来,教师们都在尽力地实践着,探究着,尽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得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联系在课堂教育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因为教师的才能水平不一样,理解角度不同,致使对理论、理念的了解有失偏颇。语文讲堂上呈现了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材料补充,太多的“泛语文”活动和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下课后,认真反思一下,课堂上语文味减少了,感觉学生没学到实质性的东西,语文功率低下非常明显,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为此苏教版小语专家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主张,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这都是对有效语文课堂的诠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笔者单从阅读方法有效性这一层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读”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只要是学生可以阅读,就是有效的,只是阅读的效率有多少,是值得思考的。特别是小学生,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阅历也不丰富,阅读的目的不清楚,阅读的方法没有掌握好,在加上教师也仅仅是把“读”当做是一种手段来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想要提高“读”的效率应该怎样做呢?就一篇课文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初读

在进行一篇新文章学习时对文章进行初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文章的初读学生独立的体验文章的内容,通过对文章语句的通读以及部分词汇的理解,能够对文章整体意思有所把握,在初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理清主旨大意。在初读阶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能简单走过场,只有通过三到五遍的认真阅读才能够对文章整体有较好的把握,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更应该多阅读。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缩短初读的时间,這导致了学生没有做好初读的铺垫对文章内容没有了解,盲目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大大的降低。这也导致了教师在学生占了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

2、重视精读

《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3、科学评价

能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科学的评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的好需要表扬,读的不好也要表扬,可以表扬他的勇敢与自信,或者表扬他声音洪亮等等。在这个方面,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给我们做了榜样。他在教《三顾茅庐》卧龙岗景色一段,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书,结果,这个孩子读得结结巴巴,错了很多字,但孙老师即刻就表扬这个学生,表扬他的声音好听,将来能做播音员,如果能把文中的个别字读对就更好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保护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跟孙老师比,我们的老师就恰恰相反,在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后,不是找学生的优点,而是找缺点,还发动全体同学一起来找,找的学生心灰意冷,在也提不起兴趣。像这样的评价怎么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对语文的热爱。由此可见,正确的评价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朗读的兴趣。

二、讨论的有效性

自主、合作、探讨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合作与探讨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出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讨论式教学多注重于交流,讨论式教学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以及思维的创造性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有很大的改进作用。语文课教学多注重感性的学习,注重感悟、理解、体验和应用,因此语文教学采用讨论教学方法时应注重效率,对于讨论的时间做好把握避免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不适合应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呢?

(1)学生数量太多的情况不适合。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教师的指导跟分工会造成问题,即使可以操作,也是很困难的,容易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2)传授新知识的初级阶段不适合。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要遵守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使之处于“愤悱”状态,提高研究问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此时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则是违反认知规律。

(3)低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多处于感性状态,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认真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如果盲目应用,讨论必然是无效的。

(4)体验、感悟性的问题不适合。如苏教版十册《广玉兰》一课,课文中描写了四种花型的美,每一种花型美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还有像苏教版第六册《赶海》一课,课文中写到了许多赶海的趣事,它们趣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我想,这些问题更适合让学生去朗读、品味、理解,而不是去讨论。

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适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呢?

(1)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2) 一个问题或一段话可以多元解读的适合讨论。

(3)具有教育性、拓展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从以上方法的选择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超越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超越方法,这种超越就是要心中真正有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在超越的基础上研究、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能择善而得其法。

三、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大家知道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平时的语文教学来看,我们的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这些要求开始重视,但远远不够。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新课程要求我们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一环,一些基本的语文教学原则和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应该遵守的。读书,讨论,练习和媒体使用等阅读教学方法也必须科学综合地加以利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练习讨论媒体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初学钢琴的手指训练方法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瑜伽练习对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的研究综述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