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儿子与情人》的解读
2013-04-29郭向宇
郭向宇
摘要:女性主义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一直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男女平等则是女性主义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形态中,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祭祀品。本文就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三位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米丽安和克拉拉为对象,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剖析三位悲剧女性的人生之路,借助这曲女性的悲歌来对劳伦斯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女性主义 儿子与情人 主题
一、小说《儿子与情人》创作的时代背景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创作于20世纪初期,当时正是女性主义浪潮兴起的时期,这部半自传体小说的出现,给当时的新女性思想注入了生机。而“新女性”的出现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维多利亚时期男权意识的根基。劳伦斯在一方面欣赏这新女性大胆而智慧的同时,另一方面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而担心女权主义会慢慢侵吞男权主义的存在。然而,最终劳伦斯选择极力呼吁自然和文明的和谐,关注女性生存的境遇,积极关注“塑造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的形象。”作为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劳伦斯深刻地感受到工业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于是他反对工业化主张,提倡纯自然和无意识生命本能的发掘,鼓励人们情感的自由发展,弘扬真诚的两性关系,尤其是对于性本能活力的复苏,持一种支持的态度。
二、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对女性主体意识解析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从历史角度来看,两性的生理差异似乎注定女性处于劣势地位是一种必然。由于女性在生理解剖学上的弱小和生理周期的影响,让她们在生产生活中以弱示人。而男性相反,人们总是强调他们借助身体的优势征服自然,在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中被赋予主要的角色和地位,而女性只能成为家庭主妇,她们的生活圈子狭窄,社交范围较小,只能依附于男人身边——父亲、丈夫和儿子,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化,从18、19世纪开始,西方一些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人士开始对这一定位产生了质疑,而作品《儿子与情人》无疑成为了一个适应时代的典范,其中的母亲形象莫雷尔夫人就是抗争于新旧观念中的代表人物。有评论家早就指出,莫雷尔夫人的破坏力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在父权主义下的她从来都不会被男性的力量所屈服,反而天生有一种支配男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感到窒息。她“身材矮小,气质优雅,但举止刚毅”,从形象中对于其性格的塑造可见一斑。在她身上还可以看到中产阶级所赞赏的所有品质:勤勉、节俭、严肃、自尊。她的行为和她的思想一样都充分地体现了对子女教育的注重和道德观念的培养。相比之下,她的丈夫是一个粗暴无礼,嗜酒如命,毫不理解别人,毫不关心生活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莫雷尔夫人没有选择放弃,她试图把他改变成一个应该成为那种样子的人。然而事实上,为了达到自己的追求,把他塑造为一个他做不到的那种高尚的人的同时,却把他毁了。
莫雷尔夫人把他的先生打扮成“头模样”,而莫雷尔先生则一把把他的卷发剪掉了,莫雷尔夫人认真起来,愤怒地朝他喊道:“我恨不得杀了你,杀了你!”在经过第一轮的战争之后莫雷尔屈服了,“他走路开始小心翼翼,一副可怜相。”莫雷尔夫人展开了第二轮攻势,她嫌弃莫雷尔先生喝酒,而且酒醒后不给他开门,“他感到害怕了”,于是愤怒的莫雷尔先生将莫雷尔夫人关到了屋外。并且大声地说:“我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是干什么的,我将我行我素。”在莫雷尔夫人的影响下,孩子们对于父亲也开始了憎恨和鄙视,尤其是保罗非常仇恨父亲,常常听他说:“上帝,让我父亲死掉吧。”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与父亲疏远,莫雷尔成为了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失去了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失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大男子主义的风范。“他的身躯变小了,饱满的风采消失了。”而他的精神、自信也随着身体的变矮而失去了自尊心和道德的力量。在这场巨大的搏斗之中,莫雷尔太太绝对是一个胜利者。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消亡
莫雷尔夫人尽管在家中是绝对的赢家,但是命运并没有在这个父权主义为背景的社会下给她太多的关照,她的人生随着情感的变异而注定了悲惨的结局。在莫雷尔夫人对其丈夫极度失望之后,她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她放弃了追求女性自由独立的信念,而是将全部的情感倾注在了儿子保罗身上。她希望从保罗身上获取爱情的感觉,她把保罗当做自己的情人,对他进行悉心的照顾,而保罗在这种畸形的母爱下对母亲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当保罗气管炎发作的时候,他喜欢和母亲睡在一起。他在母亲的身旁试图寻找着那种安全感,那股暖和劲儿,触摸着极其舒服的感觉。然而,这样的一种感情漩涡,让保罗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他无法接受其他女性,即使接受了肉体的交合,而精神依然属于母亲,这种折磨让保罗痛苦不堪。莫雷尔夫人自己也没有在这种关系中找到所谓的爱情,她饱受来自本我和自我矛盾冲突带来的折磨。当她想永久地将儿子的这种“爱”维系在自己身上时,就注定了悲剧结局——保罗和姐姐一起密谋,在她喝过的咖啡里加入过量的吗啡,加速了她死亡的进程。
莫雷尔夫人是放弃传统思想的束缚,将女权主义付诸于实际思想,她争做家庭的强者和主角,这是女性主体意识复苏的表现,而当她将对丈夫的失望转嫁为对保罗的爱之时开始的,则意味着女性主体意识开始慢慢地消亡,最后以悲剧人生草草收场,这充分地说明在当时父权主义下,女性主体意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父权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三、父权制下的女性悲剧
(一)莫雷尔夫人
莫雷尔夫人在女性的气质和男性的权利上,她选择了后者,她单纯地认为只要能够永远拥有儿子的爱就一定可以维持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这种“雌性同体人”的理论并不切合实际。莫雷尔夫人说:“她感到自己与这个弱小婴儿紧紧相连的脐带还没有剪短。”她认为只要保罗一切都向着她,他们就是一体的,就具有男性的特征。但是事实上,这种思想在父权制主义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母亲与孩子的统一战线带来的只是给父亲无休止的痛苦和灾难,而莫雷尔夫人自己也被指责强烈的占有欲,扭曲的母爱最后摧毁了保罗的情感世界,也摧毁了整个家庭。
(二)米丽安
在父权制的历史传统里,女性从来都是男人的附属品,只能用沉默来回报男性的赏赐,保罗的初恋情人米丽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米丽安在家庭中烤土豆的一个情节,将这种男人的附属物诠释得淋漓尽致。“连土豆也不会煮,留她在家有什么用?”埃德加愤怒地抱怨。由于米丽安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将男权主义原形毕露。于是,米丽安在满足保罗精神需求的同时,她请求上帝允许她对保罗的爱,通过这样的思想来满足自己不甘平庸的意识。由此可见,米丽安的悲剧是社会的畸形贞操观要求米丽安用理智克制冲动,而父权制下的家庭环境却舒服了米丽安的精神世界需求。
在与保罗的交往中,米丽安欣赏保罗的艺术天赋,而保罗也从米丽安身上将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温暖和灵感化作了艺术的激情,但是他对米丽安则是绝对的男权主义,动辄大发雷霆,随后又是内疚,接着便继续讲课,对她破口大骂,保罗对米丽安的命运更是漠不关心。保罗在米丽安面前是男权世界,他在浓厚的男权家长意识下,根本不了解米丽安的内心世界,甚至指责米丽安说:“你总是汲取、汲取,好像你非得用爱来填补自己不可,因为你在某个地方出现了短缺。”于是,保罗用这种男权施虐,将米丽安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三)克拉拉
如果说米丽安是精神的象征,而克拉拉则是肉体的象征。当时社会虽然很多地方妇女和男子获得了一定的平等待遇,但是女权主义却并不乐观,因为常常会发现这种平等只是安慰自己心灵的假象而已,社会上的一切大权依然操控在男人的手中,妇女的家庭属性和社会地位依然处于附属地位。保罗对感情和肉体上的向往导致他努力地追求克拉拉,由于克拉拉和丈夫关系不合,导致分居多年,而保罗则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在克拉拉身上,保罗得到了激情的快慰,从而来弥补和满足心灵的创伤。于是克拉拉以为保罗是爱自己的,是拥护自己的女权主义的,她为了与男人抗争,而与丈夫分居,她走上演讲台,去发表女权演讲。但事实上,保罗看不起克拉拉的这种行为,他认为女子就要做好家庭主妇,因而无法接受克拉拉的思想。
当激情过后,克拉拉想从思想上与保罗交流,保罗则是漠然的态度。这时克拉拉终于意识到她永远无法走进保罗的精神世界,保罗在男权主义的支配下只是把克拉拉当做一个“女人”,作为女人的时候,保罗还是会迷恋她的,但是一旦她对他指责,或者要求他怎样做时,他就不会听他的话,甚至反驳。就像米丽安说保罗一样,“就像一个婴儿,一旦吃饱了,就会把奶瓶砸烂再扔掉。”
这样一来,克拉拉表面上的女权主义被保罗砸得粉碎,她的思想和精神早已被保罗否定,虽然表面上她对男人的了解有了一点点进步,她在呼吁女权的演讲中信誓旦旦,但是她所谓的自信只是建立在保罗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践踏之上,悲剧的发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局。
四、结语
女性主义视角下保罗的母亲——莫莱尔夫人、第一个情人——米丽安、第二个情人——克拉拉,她们分别是保罗的母爱、灵爱、性爱的代言。母爱让保罗的灵魂更加完善,灵爱保证了保罗的创作源泉,而性爱满足了保罗的生理需求,三位女性在保罗的人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三位女性的命运却都是悲惨的。她们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抗争意识,但是因其自身认识的狭隘及父权制社会的影响,思想又有局限性,因此在与男性关系上屡屡犯错,命运的劫难不是偶然,充分认识和分析这部小说,对于当今女性处境和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化宇.从《儿子与情人》一文中看“恋子情结”[J].理论研究,2007(1-2):69-72.
[2]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280.
[3]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济南:山东大学, 2006:8.
[4]劳伦斯,陈良廷,刘文澜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