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灾害及其治理
2013-04-29王贺云
王贺云
摘要:文章分别从淮河流域概述、淮河流域历次苦难的洪涝灾害、导致淮河流域灾害的原因和淮河流域的治理的建议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重点阐述了淮河治理存在治标与治本观点。诠释了治标即加固加高大堤;治本,即顺应河流规律,从根本治理淮河。
关键词: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84—02
解放后,尽管对淮河流域进行了持久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防洪抗洪有了显著提高,但洪涝仍时常发生,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财产的集聚,洪涝灾害呈频度加快、灾难加重、损失加大的共性。因此,对淮河流域灾害及其治理的研究,不仅对减灾防洪有重要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等均有重要意义。
一、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及其成因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处,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洪涝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重,历来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历史资料,淮河从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的50年中,共发生旱灾260多次,旱灾出现的频次为1.7年发生一次。历史上淮河即为我国旱灾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建国后,淮河旱灾亦频繁发生(但灾情显著减轻),1949~1998年的50年中,淮河先后出现了12个大旱年分(大旱出现的频次为4年出现一次)。洪涝灾害也时常发生。从历史记载看,1866年洪水江淮并涨,受灾57个县,其中淮河受灾20个县,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1991年江淮地区特大洪涝造成受灾面积2918受灾人口4837万。
造成淮河地区频发灾害的原因是:
1.支流多,但具有不对称性
淮河流域的水系特点如同雪上加霜似地,加大了洪水的压力。淮河流域是一个不对称的流域,左岸面积大大超过了右岸面积。淮河右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短而陡;淮河北岸多为平原,支流长而缓。
当淮河流域遭遇暴雨以后,来自右岸支流的山区洪水先到达干流河槽,使干流水位迅速抬高;当左岸支流的洪水随后到达时,左岸支流的下游就会发生壅水,从而造成淮北平原的内涝。与此同时,淮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比较高,如果暴雨的历时较长,地下水位就容易抬升到地面,使平原地区产生大量的地表水,从而增加了洪水的压力。
2.上游落差大中下游地势平缓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人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而从淮源到洪河口的上游364公里河段,落差就有178米,占总落差的89%。由于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因此,中游也成为治理淮河最关键的河段。
3.卡脖子
在上中游的许多河段,由于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迅猛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常常在淮北各支流洪水缓慢汇入淮河的同时,淮河干流上游与淮南山区各河接连发生洪水,这种洪水组合对淮河干流的威胁最大。
4.倒比降
河床倒比降使河道排泄能力大为减小,是造成淮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根源之一。以1921年特大洪水为例,洪河口至三河口水面比降为0.276%o,洪河口至浮山为0.267%o,其中蚌埠至浮山段仅为0.221‰。由于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是淮河人洪泽湖河口地貌发育与洪泽湖淤积的必然结果,50年代以来因中游河床不断侵蚀和洪泽湖不断淤积又有新的发展。
5.气象因素,暴雨中心
由于台风和南北切变线(会使空气辐合上升从而形成云雨天气的风场)经常在这里出现,所以淮河的源头伏牛山与流域南边的分水岭大别山都是我国著名的暴雨中心。淮河流域兼具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暴雨集中和南方地区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而且暴雨区移动方向大致由西而东,非常接近淮河干流中游段,很容易造成下游水排泄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6.多种自然带的交汇
淮河流域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地理过渡带,秦岭一淮河一线是人们熟知的湿润带与半湿润带、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淮河流域还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一月平均温0℃等温线与淮河主流的位置大致相同,淮河下游地区则是陆海过渡带。从灾害学的意义上说,几个自然地带交汇处常常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带。
因此,加大淮河流域治理,不仅对减灾防洪有重要作用,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治理淮河的建议
1.一般的治理措施(治标的措施)
①抓紧山丘区治理
广泛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病险水库加固,增建若干大型综合利用水库。
②巩固完善防洪防涝工程体系
提高淮沂沭泗干支流的蓄洪、排洪能力,使淮河中下游重要堤防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中下游重要堤防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平原地区骨干河道的排涝标准一般达到3年至5年一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③扩大上中游排洪通道,改善中小洪水出路
正阳关以上河道、首先退建沿淮束水堤段,铲除4个面积小的行洪区,使本段行洪通道的宽度一般达到1.5—2.Okra左右。上述退堤总长70kin,新建堤48.5km,退出面积72 km2,影响内口5.5万多人。
④增加蓄洪排洪能力,提高防洪标淮
根据正阳关以下淮河中游的防洪保护范围及其重要性,要修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将淮北1000万亩保护区和液南、蚌埠等重要工矿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临淮岗工程不同于一般水库工程,只在大洪水时才用以拦洪,使用机遇少。
⑤提高主要支流的防洪、御洪能力,加高加固大堤
2.治本措施
①修筑新的洪泽湖大堤
②修建三河一带深水闸
淮河治本方案的第二项关键工程,是在三河一带的丘陵岗地建一座大流量的深水泄洪闸。这是一项关键性的大工程,它要在此处切开丘陵,挖深十几米,直至海平面以下数米,这里的丘陵很薄。但那里多为第三纪硬土,因此这个深十几米,长数百米、宽上百米的深沟,堪称一项大工程。
③新的入江水道
淮河下游,即从洪泽湖处的中渡到三江营,大都是借道湖泊,不成河形,也无较大支流汇入,特别是自三河以下,基本上是以漫流的方式泄洪。这是一种最差的泄洪方式。应在三河或进入高邮湖那一段为起点开挖一条新的人江水道。
新的人江水道,自三河以下需开挖的长度约在90公里左右。其位置大体在运河西堤以西,高邮湖、邵伯湖以东的地区。
因此,这应作为长期规划中的一项工程。从长期看,淮干有三条入江人海水道(即南下经三河、高邮、邵伯湖的主要入江深水河道,经深水运河的入江水道,以及人海水道),可以更好地解决各种意见的争端;特别是如江苏要求有一部分淮干水量直接人海,这点应予以考虑。我们修筑洪泽湖新东堤、新南堤的河湖分离方案,对此已有预案。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欲在未来多增加人海水量,现有的人海水道需要加以改造,其河底高程应降至海平面附近,工程量不算很小,特别是从三河往东至运河一带,尚有一部分在浅丘上的工程开挖量。另外,如欲加大人海水道的泄洪量,其河道走向应有合理的弯曲度,才能适应加大加快泄洪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吉顺,王昂生.关于我国自然灾害损失变化趋势和
减灾效益评估的讨论[J].中国减灾,1991.1(2):19-24
[2]张家成.中国气候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3][6]许炯心.淮河灾难谁之过[J].中国国家地理,20038
[4]王庆,李军,陈吉余等.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http:∥cn,f158.mail.yahoo.com/ym/Com-pose?DMid=3732_506790_24208_376_99_0_235_-_O&YY=78887&inc=50&order=down&sort=date&pos=O&view=&head=&box 1=Draft
[5]~[7]王庆,陈吉余.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与关键措施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J].1999,15(1)38-43
[7]周寅康.淮河流域洪涝特征初步研究.地理研究[J].1996,15(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