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中的“误读”现象

2013-04-29于盛鹃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误读英汉翻译

于盛鹃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所译内容的文化内涵茫然无觉会导致翻译的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者对拟译内容的源语文化所做的有意选择。本文认为译者在提高双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双语文化能力,从而尽量对所译内容的文化内涵做出正确的解读。对于译者的创造性误读,则应肯定它的价值。只有两种文化实现创造性融合才能使翻译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误读;无意误读;有意误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38—03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因此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而他们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EugeneA.Nida在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一书中指出:“The role 0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idioms are SO pervasive 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its cultural back-ground.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述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笔者将之视为英汉翻译中的“误读”现象。

一、无意误读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经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拿电影片名的翻译来说,如果译者对西方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就难以准确地传递原电影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从而导致误读和误译。如美国电影片名American Beauty被译为《美国丽人》或《美国美人》。但大多数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觉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实际上A-meriean Beauty指的是美国产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代表崇高神圣的爱情,尤其是红色的蔷薇,更是初恋者赠送的佳品。电影以花喻人,以花表情,名花和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观众的困惑来源于译者没能阐释出原片名所隐含的文化含义。此外,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有可能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貌合神离所造成的误读有时会让人啼笑皆非。如Hobsong Choice被译成《霍布逊的选择》。Hobson是电影中主角名,译名表面上看没有问题。可是大概的情节是,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同盟的反对,于是屈从了她们。在英语中Hobsons Choice也是一个成语,据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它的意思是:An apparently free choicethat offers no real alternative.出典大约是这样:AfterThmoas Hobson,English keeper of a livery stable,fromhis requirement that customers take either the horsenearest the stable door or none.电影巧用此名,并将主角命名为Hobson,就是为了套用这个典故,而译名却恰好颠倒了意思。这种误读不仅使得译名与电影内容不符,而且丢失了此电影名所隐含的文化信息。我们再来看看无意误读在句子翻译中的表现。如: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妇女”为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译文:In modem urban life,street women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t he city。在这个句子中,译者就没有真正理解“街道妇女”的意思,是无意误读。汉语的“街道妇女”是“街道居委会的家庭妇女”,“街道”二字源于“街道居委会”,而英语中的“street woman”特指“街头出卖色相的妇女”,是“妓女”的代名词。虽然两者在字面上似乎对等,但意思却完全不同。Street一词在英语中做修饰语时,表达的常常是贬义。可改译成In modem urbanlife.housewives of the neighborhood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ity。再如: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译文:With its deepening economic reform,this city formally crowned as the fi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 hub of the Far East.is playing a dragon head role in boo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 head role”是无意误读,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 mythicalmonster that resemble a largefire-breezing 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词典224页),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改译:With its deep-ening economic reform.this city mereIy crowned asthe financial,economic and trade hub of the Far East,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boo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二、有意误读

由于译者认识能力的局限而造成的无意误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无意误读与误译会被发现、被纠正。对翻译研究者而言,更值得深思和关注的是由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有意误读与误译,因为它不仅是译者个人的选择,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翻译正如勒费维尔(Lefevere)所言,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它自始至终都是受着各种权力话语左右和操控下的行为。翻译活动要受到来自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这两种权力话语的制约与操控。一方面,翻译要忠实于原作或原句,对拟译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能否做出正确的解读决定了翻译的正确与否,它是翻译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源语言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由于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译入语文化必然对源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自身的文化色彩。如:They will go to Reno.中“Reno”是美国内华达州西部的一座小城里诺,其以办理离婚手续容易、快速而著称,因此“go to Reno”成了美国人“Divorce(离婚)”的委婉说法。再如:I am not Hamlet.Hamlet(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问题上,忧虑重重,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人坏人的圈套,因此终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现在Hamlet用来指“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或行为”。所以,本句应译为:我决不犹豫。不能译为:我不是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大多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许多名著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们的寓意已经超出名字本身的含义。美国电影Ghost描写一对情侣相亲相爱、至死不渝的动人故事。如果忠实于原片名将其译成“鬼”,只会给人一种诡异恐怖的感觉,令观众望而却步。因为“鬼”在中国文化中让人联想到的通常是青面獠牙、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或是阴险狡诈之徒,这样会让中国观众误以为这部片子是一部恐怖片。将其译成《人鬼情未了》就充分考虑到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译名中的“人”“鬼”两字给中国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显示主人公阴阳两隔、难以相聚的情景;而“情”“未了”所展现的爱情的温馨气氛完全驱散了人们对幽灵的恐怖,让人感受到超越生死的柔情。这个译名既提示了生死离别、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又能引起观众心灵上的震撼,不愧为是创造性误读的经典译名。再如经典电影Waterloo Bridge描述了青年军官罗伊和妙龄美貌的芭蕾舞明星玛拉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开始和终场在滑铁卢桥。译者没有用简单的直译法,将它译为《滑铁卢桥》。一提到“滑铁卢”,中国观众就会联想到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拿破仑惨遭失败的战场,在脑海中浮现出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片名中的WaterlooBridge是在英国伦敦。为了避免观众可能产生的误解,译者删去了“滑铁卢”,变通借用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蓝桥相会的传说,增译了富有中国神话色彩的“魂断”两字,保留了原名中的关键词“桥”。译者对原片名的有意误读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缺乏历史背景知识而引起的迷惑,而且忠实地表达了影片的内容,使译名能及时有效地与观众沟通,由此吸引广大的影迷,一度创造了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

综上所述,英汉翻译中的有意误读和无意误读均源于英汉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只有真正理解源语言所蕴藏的文化,才能忠于原文。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所强调的一忠实”,在一些当代学者的解读中被误解了,以为“忠实”可以代替一切,其实,“忠实”仅仅是再创造的基础,忠实的译文并不等于完美的译文。“忠实”是译者的态度,或者是一种愿望。翻译和创作一样,不但需要态度和愿望,更重要的是需要审美力和创造力。富有创造能力的译者,应有意识地保持一种超越的气势,同原作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创造美的译文。译者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双语语言能力,丰富双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等,以避免因无意误读而引起的错译、乱译。对于译者因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而对所译内容所进行的有意误读则应肯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翻译是一个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合是翻译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柯平,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Misreading[J].ME-TA,1999(01)

[2]黄天源,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与翻译质量评价[J].中国翻译,2006(04)

[3]彭艳,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青年文学家,2009(05)

[4]郑玉琪,王晓东,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J].中国翻译,2006(03)

[5]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19

[7]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

猜你喜欢

误读英汉翻译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