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2016-12-08王俊袁坚
王俊++袁坚
父母参考·育儿误区大起底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今年暑假我带过一个绘本课,课上有个助教在陪伴孩子阅读时,要求孩子去想:“他这样做,对不对呀?”“这里面包含着什么道理呀?”这些带有明显说教倾向性的问题肯定是很不合适的。
我们又不是上思想品德课。一本书首先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一个故事首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孩子,我们得将他培养成一个具备开放心态及独立思考能力的阅读者。
好多家长像这个助教一样,都太习惯于、太急于给出一个阐释和结论了!提出那些问题的家长误以为这就是“引导”,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弊端非常多:
问题1:把原本探索性的绘本阅读,变成了寻找标准答案的阅读历程。
如果孩子还小,尚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上述那个类型的提问足以使他的好奇心、探究精神都消失殆尽,这样的问答有意义吗?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在亲子阅读中非常常见的误区:把阅读当作“印证”过程,而非“发现”之旅。许多家长都有意无意地会用书本去“印证”平时跟小朋友所讲的道理。但真正的阅读不是这样的!真正的阅读不是用来印证已知,而是指向“发现”——发现未知,发现更多可能性。
对此,我能给到的最佳建议就是:不要去总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之类,请一定要忍住,要不然奇异的绘本世界瞬间消失,只剩下无聊的大道理。最好作为家长的你能修炼到在自己心里也完全摒弃掉这个问题,然后才有可能保持非常开放的心态——像小孩子一样的心态,真正本真地去读手头这本绘本。
问题2:分不清“事实”与“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主观见解。
小朋友还不识字,需要家长协助来了解文字部分的内容,但有些家长理解错了,以为“亲子阅读”就是要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孩子。那我只能遗憾地说:这是本末倒置,主次颠倒。阅读,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才是主角。家长的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所以要克制、再克制,非必要的话尽量不讲。
怎么做到呢?这就要引入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分清“事实”与“观点”。什么是“事实”呢?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证实,可以区分对错。比如我说:“这桌子是用木头做的。”这是个事实,如果它是用铁做的,那我说的就错了。与之相对的,什么是“观点”呢?观点是对某个事实的看法,是主观的,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可能不同。
既然说在“亲子阅读”中,家长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尚不识字的孩子扫清阅读障碍,那么,只需要提供“事实”就可以了,而且只需要提供孩子自己无法获取的事实;剩下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来。
问题3:说得太多、太快,挤占了孩子独立思考、想象的空间。
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真的是说得太多了!首先,这绝对会挤占孩子的大脑带宽,打击他的独立思考积极性;其次,你怎么肯定你说的、你的理解都是对的?当然,家长可以讲讲自己的读后感,也可以跟孩子讨论哦!
对于如何克制,在亲子阅读这件事情上,有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先探索事实,在全面、完整地了解事实之前,不陈述观点。你肯定不想盲人摸象。同时这也是训练我们及孩子分辨“事实”与“观点”的好方法。不过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孩子对“事实”的把握比家长要精确、清晰和细致很多。对这一条还有个延伸建议:一个绘本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丰富的画面元素,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在孩子说出他的观点之前,家长不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家长与孩子的地位并不平等。如果家长先说,孩子很可能被带跑,就没有自己的思考轨道了;或者有不同观点也不敢说,认为自己的不对,家长说的才对;或者产生自我怀疑。所以我们在了解清楚事实之后,要鼓励孩子先说出他的想法——并且,任何想法都可以被接纳。
袁坚认真地、平等地对待孩子的观点,哪怕与家长自己的完全不同。首先,倾听。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述,让他沿着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的节奏讲完整。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非常好的家长了。其次,呼应。找出孩子观点中有意思的部分,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孩子会觉得,你真的在听我讲,这很重要,他能获得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表达为“爸爸/妈妈有一些别的想法……”
基本上,能遵循以上3条建议,就能建立基本有效的亲子阅读,至少,不会变成“误读”,不会让家长的主观意愿影响到孩子的独立阅读、以及思考。至于说怎样更进一步地引导孩子掌握更多、更高阶的阅读技术,我只能说,请家长们先自行阅读、学习好《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