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接尝试

2013-04-29李娟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职业标准新闻采访专业课程

李娟

摘要: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分析,剖析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初步探讨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新模式。

关键词:专业课程;职业标准;新闻采访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27—03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谓职业标准是指从事某职业所需要的能力,集中反映了用人单位和相关行业的根本要求。作为一种导向,职业标准不仅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的依据,也规定并制约了专业课程的根本定位与内容设置。作为应用型学科,新闻学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与新闻行业的根本要求保持密切关联,这种要求则集中体现为新闻行业的职业标准。《新闻采访》是新闻学中历史悠久、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其内容设置与教学实践也最能体现新闻行业的职业标准。

一、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必要性

(一)外在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伴随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为此,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较多的努力与探索,逐渐达成的一个共识,亦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围绕这个根本目标,一系列重要问题也得以凸显:如何以职业岗位能力得具体要求来优化课程内容?如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如何选择更为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来强化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质,同时又不放弃必要的职业理念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循着这个逻辑,我们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二)“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

作为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改革的重要依据,职业标准为教学主、客体双方建构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规范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意义。另一方面,职业标准也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因此,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优化根本切入点。

(三)日常教学与研究中的体悟与困惑

作为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课程以其独有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经过五年的建设,我们积累了些许经验,对这门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应用性特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但是面对媒介融合的历史大趋势,高职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却在逐渐被弱化,不仅内容设计日趋僵化,课堂讲授方面也日渐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弱点:教师缺乏基本的新闻采访实践;自然给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也就少。此外,课程设置上则是将知识点分章节进行讲授,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全局观和专业思维,这些与新闻职业标准的要求更是大相径庭。其结果必然是教师的讲授“天马行空”——常常是既不能“顶天”(理论的纵深度),也无法“立地”(实践的贴合度);学生的学习“舍本逐末”——虽然勉强学会了几个专业术语与概念,但在实践中依然不会采写新闻。概言之,“高不成、低不就”业已成为《新闻采访》教学的瓶颈所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要说与“职业标准”对接,就连其本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也背道而驰。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抛开已显陈旧的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托,以内容改革为抓手,围绕新闻采访能力建设,用具体实践项目开展新闻采访实训教学,真正实现《新闻采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我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可供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借鉴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虽然很多研究论文都在探讨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职业性,但对于建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却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的需求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因此,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对接体系,只有在各学校层面上的一些单一的对接蓝本。

第二,相比于本科院校的新闻学专业,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发展规模、市场需求都要小得多。只有当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达到一定深度、课程改革的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并需要全面推进改革之时,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和建立才具有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日趋成熟,伴随目前多所职业院校正在进行的有关课程标准的设定,对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的议题和研究会逐渐获得其应有的关注和地位。

三、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尝试——《新闻采访》的课程实践

作为一所“立足传媒”、强化“知行合一”的广电类院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先后进行了“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任务驱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改革,逐渐寻找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议题。自2008年被评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院级精品课程以来,我们讲授的《新闻采访》课程从实践条件、师资队伍到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方面,都已经进人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在课程建设的四年里,我们始终强调“教”“研”结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探讨媒体市场需求与相关课程内容改革的关系命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方式与方法。

(一)深入调研,了解传媒需求与课程不足

从早期纸媒的一家独大,到今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合竞”发展(即“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从单一媒介形态到多种媒介的融合,必须承认,今天的新闻教育正在历经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环境。建基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也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会产生两类新型人才的需要:“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这类新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传媒管理人才,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体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然而,这种归纳只是说明,新闻传播教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强化综合技术培训,形成技术与能力的增量。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要走技术化道路,这无疑会形成新闻传播教育的‘偏向。”

以《新闻采访》为例,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多侧重于纸媒记者的面对面采访,时至今日,利用新传播技术进行的诸如在线采访、视频采访、QQ采访等,都需要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与讲授。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前夕,走访了省内多家新闻传媒,访问了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的不同从业者,掌握了大量一手的信息,了解了当下传媒人的现状与困惑,也基本把握了当下传媒的人才诉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大胆调整了《新闻采访》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内容设置确立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大学课堂里的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教学也是其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旨归的高职院校,在讲授必要的新闻学理论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对于《新闻采访》这样的课程,我们在内容设置与讲授方式上,重新厘定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确立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一方面,理论教学遵循“适度”原则。在新闻采访教学中,我们强调理论讲授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的广延性与拓展性而是按照职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去精选适用的理论内容,即着眼于理论在职业岗位上的应用。基于此,我们要求老师只须着重讲授采访伦理与采访简史两大内容,因为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采访的实质,把握采访的内涵,进而正确地从事采访实践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以突出应用、提升能力为本位。新闻采访课的实践教学始终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放在首位。为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选择最切合的一线实例进行案例教学,强化针对“采访策划”、“采访准备”、“提问”、“观察”、“倾听”、“记录”等不同课程内容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实训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各个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内容转换为职业技能。

(三)建立立体交叉的采写实践周、实践季、综合实践常态化的体系

实践周、实践季和综合实践是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但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实践周是在学期过程中进行,是一种模拟工作任务;实践季则在寒暑假进行,是新闻任务在现实工作中的演绎,是技能的训练;综合实践则是毕业与就业之前的衔接点,是最后阶段的综合技能的打磨。

1.推行“采写实践周”

“采写实践周”已经运行了多年,是一个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我们把“采写实践周”制度化,使其成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稳定的、周期性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融入职业角色,强化职业能力,我们分别与安徽有关新闻媒体单位进行合作,安排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全体学生分批、分期、分方向到这些单位进行顶岗实践。这样以去不同媒体顶岗实践来实现工学交替的探索,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它促使我们的教学内容真正符合业界的要求,使业界最前沿的动态和信息最快地进入课堂。目前,学生到业界进行“顶岗实践”已经成为项目实践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推进“采写实践季”

“采写实践季”是“采写实践周”的姊妹篇。如果说“采写实践周”主要还是在学期过程中举行,尚带有模拟工作任务的色彩;那么“采写实践季”则是真正的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现实采写工作任务的演绎,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一个较具操作性的运行方式。

“采写实践季”在假期进行。我们发扬局属院校的优势,通过局人事部门发文至各地市、县广电局,让学生到各级电视台、电台进行采编实践。具体来讲,采取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成批量到一线媒体进行实践,试行订单式的合作。我们的做法是“包干到人”,即让每一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lO一20名学生到媒体及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聘请实践单位的工作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由校内专业老师与校外指导教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校企互兼、互聘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全方位、零距离合作,进而生产出相应的媒体产品。

3.科学、规范的综合实践

“采写实践周”和“采写实践季”仅仅是短期的学生专业实践,而综合实践则相对周期更长、管理更规范、效果也更明显。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到业界进行综合实践。根据所在实践单位的性质,检验学生新闻采写、广播电视编辑、后期制作和报纸编辑的学习效果;并在实习单位的帮助下,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相关的业务能力。

综上所述,经由《新闻采访》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22.

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

猜你喜欢

职业标准新闻采访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时间与空间:新闻采访中无声的语言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