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道德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013-04-29周仁准
周仁准
【摘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展富有实效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亚道德基本内涵、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产生原因分析及其对策展开论述,提出应积极辩证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 亚道德 特点 原因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1年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及其培养路径研究"课题(2011SQRW023),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研究课题(12SZYJ005zd)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84-02
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在调整革新原有社会利益关系的同时,构建提出诸多的新观念新思想,亚道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近十年来的亚道德问题研究渐起,为我们不断拓宽相关研究与认识思路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认识歧义。笔者就张传辉与李想在《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的文章《关于大学生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以下简称张文)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以请教于张传辉与李想等同仁。
一、青年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研究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期,即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从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转变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人们行为指导思想的价值观渐趋多元。为更准确地洞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而开展更富实效的研究与教育工作,针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极为必要。对此,张传辉与李想以东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张文对此问卷材料进行了归纳分析。
任何调查研究皆应有其着眼点,张文的着眼点为当代“大学生亚道德”。何谓“亚道德”?张文解释道亚道德是与传统主流道德“有分歧的一种道德状态”,这种“分歧”是什么?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张文对此没有作明确的说明解释。接着,张文又解释道亚道德是大学校园内大学生“圈里的规则”,例如,“有些同学集体活动不参加,但是对小团体活动却情有独钟”。在此,张文其实给出了两个亚道德概念:其一是与传统的主流道德相区别分野的道德,其二是大多数人群行为选择相区别的道德观,即亚人群的道德观。两者之间是否一致呢?张文没有作具体解释,但却在文中等价使用。因此,在张文中这两者是一致的。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应该体现并积极维护其经济基础。在现实表现上,特定社会的道德总是运用其统治阶级控制的社会工具,扮演全民价值共识的公共道德角色。因此,道德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它体现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为维护与实现其根本利益服务。在阶级社会中,与主流道德相对应的价值观体系为亚道德,它所代表与体现的是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价值观。在现实性上,道德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过人们之间的规章、制度、守则、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与内心信仰等调节人们之间的行为,在分析评判上通过动机、行为、结果与特定情境等加以分析审视善恶是非。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结成的利益同盟体——阶级——本身也并非钢板一块,而是由既斗争又联合的若干阶层组织的共同体,进而又区分为处于执政地位的和处于在野状态的利益群体。在同一阶级内部不同利益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观应称之为亚人群的价值观,而不应简而称之为亚道德。笔者认为,亚道德与亚人群道德观是有本质区别。
二、产生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既有内因,更有外因,既有理论解读与创新的问题,也有实践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张文将其解释为三点,即:社会转型的影响、大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缺乏和教育工作的机械僵化。就社会转型的影响而言,张文将其概括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诸多不良影响,例如“‘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等。
笔者认为,张文在看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领域的不良方面的同时,没有客观全面地看待与理解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诚如张文所说,社会转型对我国的影响如此消极与不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岂不是定错了吗?应该承认社会转型期西方的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可能具有某种放大效应,同时更应该看到,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社会转型使我国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与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殷实,社会管理更趋规范高效,民主法治进程加快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乐观进取,社会转型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社会转型对我国广大在校大学生道德培育的影响应是多重的,其中既有消极的影响,更有积极的影响,例如,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的多元社会思潮的激荡交流与碰撞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民主法治社会的酝酿发展尤其是公民社会的酝酿发展促使青年大学生更趋理性务实看待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应该认识到在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在特定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等在我国发展的还很不够,还应大力扶持发展,当然在扶持这些经济形式发展的同时,应坚持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应坚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利用与规范。与经济所有制形式相应的道德观也必然具有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与历史价值,对于这一点,应予以肯定,而不能简单否定!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价值观汇集成当前改革开放时期的滚滚思潮,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诸多历史思潮的沉渣滥调,生活在这样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必然深受影响,并因不同个体的接受理解能力而表现各异。
就大学生自身道德需求问题,笔者对于张文的观点也不敢苟同。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需要不同形式的道德规范调节彼此行为关系,这既是对他人合理权益尊重与保护的需要,也是对自我合理权益尊重与保护的需要,违反道德的人将受到社会舆论与风俗习惯等的谴责与批判。因此,“道德需要是建筑完全自律的、依靠信念来获得满足的一种需要”的观点是欠妥当的。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有希望的社会群体,他们年轻而充满朝气,他们渴望着能早日成为社会期待的饱学之才、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积极介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他们渴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形象获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他们渴望以品学兼优的表现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他们具有较为强烈的创业冲动与社会理想。因此,他们对于道德需求强烈而真实!张文所言“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道德需要”的观点与事实相去甚远。
三、基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观现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应对呢?张文提出要坚持人本化德育原则,“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了解他们的核心价值,从其感兴趣的领域加强道德教育,突破其局限性,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1]。笔者认为在高度关注大学生成长历程的同时,还应认真研究我们社会发展的突出变化,认真贯彻我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运用灵活务实的教育方法与加强师德建设等。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依赖教师完成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对教学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应从言谈举止诸多环节开展,其中身教重于言教。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自古以来,言谈身教就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教师自身言行的率先垂范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为此,应研讨筹建一系列教师师德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修养与教育教学水平,应大力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尊师重教、崇尚教师的良好社会风气。
其次,积极探索教育方式创新,构建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一个集知识传授、情感培育、信仰树立、意志巩固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因此,积极研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努力营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模式,对于提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极其重要。
最后,积极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用方式。在当前,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紧密联系他们生活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普及化与大众化的方式,创新教育方式,使先进的理论紧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实际,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信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将自身的成长自觉融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参考文献:
张传辉、李想:《关于大学生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载《福建论坛》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