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的探索与研究
2013-04-29施旸胡忻忻刘荣芳
施旸 胡忻忻 刘荣芳
【摘要】新世纪的高职教育任务是培养思维活跃、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职人才。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融入音乐元素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性、探索性、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音乐元素 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0-01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和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1]笔者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结合音乐元素进行探索与研究,深刻体会到现代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在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式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一、融入音乐元素的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效率的需要
当今社会需要思维活跃、知识全面的高职蓝领人才,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死记硬背的要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丰富和生动的感受。”[2]在我们进行的相关调查问卷中,有82.6%的同学认为融入音乐元素的语文教学更能引起她们的兴趣,有70.8%的同学认为恰如其分地融合音乐元素能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因此,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恰当的音乐元素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打破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倡导了一种以点及面的思维方式,做到知识多元化。让学生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又增强了他们对音乐或其他学科的认识和探知欲,形成以语文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复合式教学中开阔视野,丰富想象与联想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但如何才能做到语文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正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引入主题相近或相同的音乐元素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由于受年龄、社会阅历等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深邃广博的情感世界有一定难度。如果我们把主题相近或相同的音乐元素和文学作品进行有机融合,就能形成一种直达内心的情感力量,诱发深层审美体验。
以古典诗词为例,其在最初阶段总是与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是孪生姐妹。[3]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是合情合理的。例如讲授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时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学生瞬间就能理解那种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临歧握别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讲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拒婚一节时,可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那段乐章,雄浑激越的乐曲声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则可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其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与这首词的风格和词人当时的心境十分接近,领会其积极入世但年过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也就不难了。
因为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中已经有很多古典诗词被著名作曲家谱成了歌曲并广为大众所接受,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如梦令》、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完全以文本为歌词的歌曲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不仅能使学生因感兴趣而反复吟唱,也可唤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有效引导他们用心灵去品味古典诗词的意蕴和情感,产生兴趣记忆。
近现代诗歌教学中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以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来表现大堰河凄苦的人生,音乐中哀婉悲凉的旋律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许多同学不禁潸然泪下,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大堰河那种同情、挚爱、感激以及对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的憎恨,如果教师此时再加以感恩的德育教育,那么将很好地实现本首诗歌教学上的情感目标。
三、以意境相同的民乐元素导入课堂拉近文言文教学与学生的距离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最丰厚载体,向高职院校学生讲解文言文,事实上也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4]但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远感。用音乐,尤其是民乐作为课堂导入是拉近时空距离的有效手段。例如上《鸿门宴》时可以《十面埋伏》为导入,那悲壮激昂的琵琶曲突出了剑拔弩张的紧张,为学生营造出危机四起的意境,同时留下悬念,便于教师在讲授课文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故事。讲授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则可播放《苏武牧羊》作为导入,营造出被敌军扣留,历尽艰险,思念故土的悲情氛围。这样,音乐在营造意境方面无疑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四、利用影视剧主题曲或流行歌曲快速、深刻揭示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主旨
例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可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楣》,曲调营造意境,歌词则极为凝练地概括了两人相逢却终究无缘的曲折故事,帮助学生迅速抓住了课文的主旨。讲授《雷雨》时,可播放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可播放流行歌曲《千古绝唱》,学生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到杜十娘的悲愤,从而得出其悲剧也是社会造成的这一个结论。
当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能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践证明,这是我们可以利用而且应该利用和探索的另一个天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马树村.《试论音乐与情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3]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