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7赖伶俐
赖伶俐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中学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变被动“教”为主动“学”,提高“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运用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多媒体技术凭借其高技术含量的物质载体,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学途径,改进了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立足十来年中学教学实践,及近些年运用多媒体服务教学的摸索,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形象理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的抽象性。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在具体对象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起步阶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把握,尤显突出和重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相对于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说,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功能,可以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创设特定的知识情境,把抽象的数理溶于可听、可看、可观的情境之中,给学生立体、真实的感官刺激,进而通过感性感知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再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教师接着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如此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让所有的学生明白什么叫“垂直”,而且这样的情景教学学生会记忆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强化对知识的逻辑把握
皮亚杰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家Euler也曾经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不管是演绎还是实验,都说明了数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内在逻辑性。数学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通过动态过程展现数理内在逻辑。
由于条件和技术限制,以前的数学教学,只能是教师语言描述、粉笔描画、模型展现等静态形式进行,无法动态演示。多媒体具有良好的动态模拟功能,让静态的数理“活”起来。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时,以前可能就只能在黑板上分别画上图形,然后再语言讲解了。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长方形变换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在这种“活”起来的图像中,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能推理演绎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再如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直线绕圆转动,产生与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动态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并推理出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如此教学后,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两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类似多媒体课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几何教学中,如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等;也可以应用于一些实际应用题中,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只要数理知识点中存在较强的内在逻辑关系,都可以用动态形式,让逻辑“活”起来。学生可以很好地在这种“外显”的逻辑中,把知识点串起来,从而增强对知识点的整体性把握,构成知识体系。
三、运用多媒体扩点为面,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散思维源于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把握,创新能力则是在对知识整体——“面”上把握基础上的拓展和发散。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拓展为“面”,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识“面”上再进行发散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知识信息,并予以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而传统方法实施的数学教学,阈于场地、器材、手段和技术的限制,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现代多媒体教学凭借其日新月异的物质技术条件,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进而得到启发,发散创新。如在几何教学中,一题多解问题,在传统课上只有给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难以给学生展现一个知识面。而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中,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还可以把几何的开放型的题目做成动态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真正变“选马”为“赛马”,使学生不仅能把握知识体系,构成该知识点的“面”,还能具有相当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习为主动性。再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还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海量信息为学生形成知识“面”创造了可能,在海量信息中分析得出结论就是一个思维发散、知识创新的过程。
四、运用多媒体改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相长,学生是主体,教是为了学,学是核心和关键。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事关教学效果,决定教学成败。传统数学教学过程大多采用“口传身授”的形式,老师讲到那学生就想到那;老师做到那学生就跟到那,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结果的评价者,而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却处在被动位置。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让学生改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如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总之,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中学数学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画面与抽象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中,也要注意克服其不利的一面。要防止过分追求直观形象而忽视发展抽象思维,防止过分追求“短、平、快”而忽视展现思考过程,防止过分追求人机互动而忽视师生情感交流等。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欧阳芬等《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
[3]程庭喜等《几何画板与课程整合创新实践》.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