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改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期望值的思考
2013-04-27李永强杨士花肖蓉彭吉萍陈希
李永强 杨士花 肖蓉 彭吉萍 陈希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期望值的措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多元化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期望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观念 期望值 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我国高校教育正逐步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焦点。然而,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的特点,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主要误区有:
1.“一次性就业”的误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他们把就业与终生奋斗目标直接等同。因此,应在大学生中继续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以渡过目前的困境。
2.“学而优则仕”的误区。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有多种社会原因,更有部分毕业生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势 这种局势不加以扭转不仅会加大就业压力,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3.“铁饭碗”的误区。如果说公务员是“金饭碗”,大学生们在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即事业单位等财政供养的岗位,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
4.“唯城市论”的误区。“唯城市论”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心态,大学生们对大、中、沿海城市更是趋之若鹜。而对西北一些偏远地区、小县城无人问津,形成“高不成,低不就”恶性就业局面。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越是大学生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
其主要表现为: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生毕业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观念早已被大部分学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存了首位,就业价值取向中的社会价值部分被弱化,经济价值部分被显著增强。
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就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3.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每当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权的人便成为一些想投机取巧的人的焦点。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这无疑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这不仅是对广大大学毕业生的不平等的待遇,更是对工作岗位的亵渎。
二、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期望值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是毕业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而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甚至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期望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广大高校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携手共同努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因此,必将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所以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较高,这无疑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面对这种情况,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中提高其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指导大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等。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第二,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虽然就业指导已广泛在高校大三大四年级展开,但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持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各高校应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来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做好自己的就业形势预测,确保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可以邀请往届,特别是上届毕业生来为在校生做关于职业选择的相关讲座,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人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技巧和相关事项。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上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专业、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体规律,从而结合个人实际,对自己择业、就业的形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确定个人的择业方向和择业标准,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初步择业标准和择业方向收集就业信息。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根据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和就业期望。使其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就业形势的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的择业标准。由于就业信息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确实存在机会成分,而且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也不能忽视;同时大学生在毕业前近7个月的择业过程中,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并不断地调整个人择业标准,调整择业、就业期望值。
第四,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功能;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践活动。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创建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广泛有效的实习、实践场所,搭建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实践平台。通过实习实践加速其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就业形势及现实岗位有直观、深入的了解,继而对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加以修正,使自己的奋斗目标更现实有效。
第五,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要破除旧的“精英”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新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从静态的就业观转向动态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的就业和择业观,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有效途径
1.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目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曾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在讨论时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形成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穷度日”?然而,我认为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再是任由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也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步入职场以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要有心理准备,而不应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解决就业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我认为,大学生也不必太过悲观。就业难,并不代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顺利实现就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措施和就业促进政策,力促大学生积极就业。如中组部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团中央加大了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的支持力度—免除志愿者大学期间的贷款;军队征兵也加大了大学生人伍的比例。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由此可鉴,只要全社会多方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一困扰社会多方的问题就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参考文献]
[1]温晓娣.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26-27.
[2]胡小进,曲艳萍.西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26(4):540-543,548..
[3]程雨,王晓婷,王伏虎.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及对策性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11,58:193-195.
[4]胡莉明.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3(2):20-21.
[5]苏礼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其纠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4(3):251-253.
(作者单位: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云南昆明,2.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