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劝说言语行为的顺应模式研究

2013-04-25安拴军

关键词:凤姐贾母宝玉

安拴军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劝说是一种容易伤及对方面子的指令类言语行为,在实施时需要说话人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劝说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面对不同的对象、身处不同的场合,需要说话人选择不同的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语言顺应论关于语境所持的观点就是一种动态的语境观。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故理论建构的基点在于“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包括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在劝说言语行为中,受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关系以及交谈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说话人在词汇、句子等层面都应精心地协商和选择,从而顺应听话人的心理、认知需要,这样才可以达到以言取效的目的。语言顺应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来指导实践是大有裨益的。在通读《红楼梦》(前80回)文本后,笔者共找到80条劝说实例,这些实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劝说成功与否的原因正好和笔者所建立的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相契合。

二、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的构建

维索尔伦认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1]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智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如图1所示[2]:

图1 适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

维氏认为,语境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而且,语境的各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交际活动的开展不断地发展和变换。

由此可见,维氏所持观点是一种动态的语境观。维氏用图表描绘了交际中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如图1所示,说话人(发话人)与听话人(释话人)是交际的焦点,因为语境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需要靠语言使用者来激活。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需在综合考虑语境因素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随着交流的进展,语境的内部要素发生变化,促使语言使用者不断顺应这种变化,重新进行语言的选择。如果双方能成功顺应言语行为中的语境因素,则交际可顺利进行。如果一方或彼此不能成功驾驭不断变化的语境因素,则交际往往归于失败。

维氏语言顺应论中语言选择的顺应模式揭示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给人们的交际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如将其作为指导性的模式应用于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则尚显粗略,因此,笔者试结合劝说言语行为的特性,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见图2。

图2 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

该模式分为深层顺应和表层顺应,深层顺应指所有指向劝说目的和语用策略的顺应,表层顺应指所有指向交际语境的顺应。二者的关系犹如一棵大树的干与枝,深层顺应是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选择的核心,在顺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层顺应是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在顺应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深层顺应指导并制约着表层顺应的实现。在表层顺应过程中,说话人需要在交际语境中选择有利于实现深层顺应的语境因素作为表层顺应的对象。

由图2可以看到,从劝说语用策略到语言形式的选择是说话人在顺应劝说目的和交际语境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协商、选择的过程。说话人为了实现劝说目的,首要的一环是选择语用策略。造成对方思维固化的原因很多,说话人首先应该找到突破口,如何寻找则需要说话人仔细揣摩对方的心境,在综合考虑交际语境中的诸多因素下选择语用策略。

层层筛选的根本目的是把语言形式所富含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听话人,使其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最终实现劝说意图。但语言形式的选择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要以语用策略为后盾,语用策略使语言形式有据可依,语言形式将语用策略付诸行动,在劝说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现形式。所以在深层顺应层面,说话人为了实现劝说目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语用策略,第二步就是选择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而顺应劝说目的。

语用策略对上服从于劝说目的的顺应,对下又间接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选择主要在顺应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实现,此外也受到交际语境的影响,最终体现为话语传递给听话人,这一表述是说话人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具有可行性。以劝说目的为航标,以主干线顺应为主导,综合权衡众语境的制约作用,不断地选择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这是说话人不断地进行协商、选择的过程。语言形式的最终敲定是劝说话语诸多变项的一个,因此表现出变异性。

三、劝说语用策略及语言形式的顺应与选择

交际语境中心智世界(ment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是影响劝说语用策略及语言形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心智世界是主观因素,社交世界、物理世界是客观因素,主客观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相对完整的语境系统。语境系统中的各个成员协调统一,共同作用于劝说活动的每个环节。

(一)心智世界的顺应

劝说是把个人观念赋予他人的一种言语行为,如果语用策略或语言形式运用不当,也许会伤及听话人的面子,使情况更加僵化,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多地了解听话人的心智世界并不断地进行判断和评估。

1.顺应听话人的情感

(1)紫鹃深知黛玉心肠,但也不敢说破,只在一旁劝道:“姑娘的身子多病,早晚服药,这两日看着比那些日子略好些,虽说精神长了一点儿,还算不得十分大好。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反倒伤起心来?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再者,这里老太太们为姑娘的病体,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为是姑娘的病好。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叫老太太看着添了愁烦了么?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姑娘的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3]521

宝钗把薛蟠从江南带来的礼物(其中有黛玉家乡苏州虎丘的“自行人”)送给黛玉一份,可黛玉睹物思乡,看后非常伤心。紫鹃与黛玉朝夕相处,“深知黛玉心肠,但也不敢说破”,之所以“不敢”,是因为她了解黛玉的处境和心思,黛玉寄居贾府,孤苦伶仃,如果以此为话题谈论下去,只能使黛玉更加的忧伤难过。聪明的紫鹃选择移情、为他人着想策略,从三方面分析了黛玉如此这般的弊端,言辞恳切,观点鲜明,成功顺应了黛玉的心境。

由此可见,从对方的情感入手,仔细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准确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或情感倾向,是做出正确选择的主要依据。否则,劝说意图便难以实现。如在第44回中,凤姐发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后向贾母哭诉,贾母竟然这样劝她说:

(2)“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了。”说的众人都笑了。[3]326

凤姐凭借她的精明才干在贾府中拥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威望,事业的成功也促使她的占有欲不断膨胀,在她的内心深处,绝不允许有第二个女人威胁她的身份和地位,贾琏出轨极大地触犯了她的占有欲和自尊心,可贾母在劝说凤姐时轻描淡写,淡化事实的严重性,把男人出轨看得像小猫偷腥一样简单,显然没有顺应凤姐的情感需求。当然,屈于贾母的威严,凤姐没有在这件事上过于纠缠,可从逼死尤二姐这件事上可以发现,她并没有真正接纳贾母的劝告。

2.顺应听话人的观念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受客观环境、知识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观念不尽相同。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观念为出发点来选择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能够避免因新观念的介入致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的可能性,容易使对方从自身固有的观念出发理解话语、思索问题,得出与说话人一致的结论。如第15回凤姐劝宝玉不要骑马就是很好的一例。宝玉骑马跟随秦可卿送葬的队伍出城,对郊外的景象都觉新鲜,凤姐怕宝玉纵性逞强,万一跌下马来,难给贾母交代,可宝玉早已被郊外的人物与自然风光所吸引,说服他放弃骑马谈何容易,可凤姐只用只言片语就说服了他。

(3)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同女孩儿一般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同车,岂不好么?”宝玉听说,便下了马,爬上凤姐车内,二人说笑前进。[3]100

凤姐从“女尊男卑”的角度切入,采用尊彼贬他策略,称像宝玉这样的尊贵人不应该“猴在马上”,言辞中渗透着对宝玉的关怀与褒扬,随后,凤姐用策略“建议程式”给宝玉提供了行动方向,使宝玉欣然接受了她的劝告。凤姐的初衷是担忧宝玉的安全问题和自己的利害攸关问题,可她并没有以此为切入点,而是从“女尊男卑”的妙论切入,引起对方的同感。此次劝说意图的实现不能完全归功于“褒扬”的语用效果,而是凤姐成功顺应宝玉观念的结果。

由此可见,观念是心智世界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如若违背,劝说意图便难以实现。第32回中,贾雨村到贾府做客,贾政招呼宝玉前去会客,宝玉很不情愿,这时史湘云对宝玉进行了规劝。

(4)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庶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3]232

短短三个话轮,史湘云的劝说活动就宣告失败,根本原因是她没有顺应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观念。宝玉自幼与大观园里的女孩相处,接触并体验了许多美好且真挚的情感,如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贵妃姐姐内心的悲苦、袭人的温柔体贴,这让他的思想趋于纯化。可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他又亲眼目睹了一些女性的悲惨遭遇,这样的经历常常激起他对摧残她们的封建制度的憎恨,使他形成了向往自由、痛恨仕途之路的叛逆观念。史湘云就事论事,以封建统治阶级的观念劝说他难免会失败。

(二)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

1.顺应社会权势

贾母是贾府中的最高权力者。《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她劝别人或别人劝她的实例。她劝别人时,多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劝说,而别人劝说她时则多委婉含蓄,间接劝说。如第16回中,当得知贾赦欲强娶鸳鸯时,贾母气得浑身打颤,竟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王夫人训斥了一顿,鉴于贾母的地位,无人敢劝,最后有心的探春打破了僵局。

(5)……(探春)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3]345

探春虽然有胆量站出来为王夫人说话,但也不敢直面指出贾母的错误,而是通过间接推理证明了王夫人的清白。

相反,贾母在劝说别人时,可处处体现出她的权威性。如在第44回中,凤姐发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后,向贾母哭诉,贾母首先淡化事实的严重性,说小孩子年轻做出这样的事是在所难免的,接着又笑着说:

(6)“你放心,明儿我叫他来,替你赔不是,你今儿别过去臊着他。”[3]326

贾母经常用允诺帮助策略来劝说别人,是因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所致。

2.顺应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人和人之间所感知的相对的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汉文化重视血缘和伦理关系,强调内外疏密有别。一般而言,对于亲密的朋友或亲属,说话人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或时间放在维持礼貌或面子的问题上,而是往往明确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之处,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方固执己见,还可采取施为力较为强烈的语用策略(如威胁、激将等)。如第19回袭人假借赎身之论箴规宝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宝玉自幼性格异常,淘气憨顽,加上贾母溺爱,更加“放纵弛荡,任情恣性”,“每欲劝时,谅不能听”。袭人便故意对宝玉说母兄执意赎她回家,“用骗词以探其情”,宝玉果然信以为真,十分伤心。袭人见时机成熟,向宝玉表明了自己的意图,说如果宝玉答应她三件事,她就留下。宝玉听后喜出望外:

(7)“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的……”[3]134

袭人用施利假信息策略规劝宝玉,轻松解决了三个棘手的问题。方法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这种策略取得如此效果的。成与败和交际双方社会距离的远近有关。袭人虽为丫鬟,但与宝玉的关系十分密切,袭人对宝玉关怀备至,宝玉对袭人更是恩重如山。如听说母兄要赎她回家时,袭人态度十分坚决:“至死也不回去的。”可见他对宝玉的情之真。当袭人骗宝玉说不得不离开贾府时,宝玉泪痕满面,由此亦能感到宝玉对袭人的意之切。也正因为彼此的这种情怀,施利假信息策略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对语言选择有影响的物质要素。它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等要素,尤以时间和空间最为重要,具体到劝说行为中,时间因素表现为合适的劝说时机,空间因素表现为劝说时的场合。

1.顺应交际时间

由于交际时间的不同,同样的语用策略用于同样的对象产生的语用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抓住时机,适时的劝说有助于劝说目的的实现,否则便不易奏效。

(8)说着,鸳鸯拿巾兜与大斗篷来,说:“夜深了,恐露水下了,风吹了头。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3]598

(9)尤氏方住了,忙和王夫人轻轻叫请。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王夫人等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了。明日再赏,十六月色也好。”[3]598

中秋之夜,贾府老少赏月品笛。鸳鸯与王夫人先后用同样的策略劝贾母休息,但结果一成一败。例(8)中,鸳鸯以夜深、风露为由劝贾母回去歇息,但当时正值饮宴方酣之时,贾母玩得正高兴,并没有困倦之意,结果劝说活动归于失败。例(9)中,王夫人仍以夜深、风露为由劝贾母时,“贾母已蒙眬双眼,似有睡去之态”,时机成熟,很容易就实现了劝说意图。

2.顺应交际场合

每个交际活动都有自己特定的场合,劝说行为也不例外,不同的场合需要说话人选择不同的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第46回提到,贾母听说贾赦要强娶鸳鸯做妾时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将王夫人训斥了一顿,后经探春解释方解除了误会,但此时贾母的怒气并没有消解,这时,贾母点名要凤姐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场合下,凤姐的境况很窘迫,因为她既需达到消解贾母愤怒情绪的目的,也不能得罪邢夫人。但接下来,凤姐的一番说辞不仅消解了贾母的怒气,还因此取悦了贾母。

(10)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凤姐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我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3]345

凤姐先抑后扬,看似批评,实则赞誉,成功顺应了当时的交际场合,使贾母的心情由愤怒转为开心,把尴尬场合下的尴尬事轻松化解。由此可见,即使在尴尬的场合下,恰当的语言也可以实现劝说意图。如劝说时不注意场合,情况就不一样了。

(11)贾母听见这话,如同摘了心肝一般。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他受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里,也受罪不安。”[3]179

宝玉被赵姨娘陷害,连续三天都不省人事,家人日夜守候,直到第四日,宝玉才醒来,他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从今已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打发我走罢。”贾母听完悲痛欲绝。就是在这样一种场合下,赵姨娘对贾母说了上面这一番话。按照常理,这样的场合应该说一些宽慰的话,即使宝玉的病看不好,也忌讳说与死相关的话,可赵姨娘不顾场合氛围,结果遭到了贾母的唾骂。

结 语

劝说是威胁面子的一种言语行为,说话人很难用一个话轮就能达到劝说目的,有时需要说话人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费很多唇舌才能实现,这要求说话人不断地循环使用这个顺应模式,不断地根据交际语境变换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直至实现劝说意图。

[1]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28-435.

[2]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8-89.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

[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3):10-15.

[7]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2000(2):84-90.

[8]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4):28-33.

[9]徐昌华.关于劝说语的语用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28-30.

猜你喜欢

凤姐贾母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凤姐的妙计
宝玉受笞
重识贾母
宝玉问路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