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散联合痊愈妥薄片加冰敷治疗皮下血肿
2013-04-25钟茹
钟 茹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 411101)
临床护理操作最多的是各种穿刺,而动脉穿刺难度较大,穿刺失败后及易导致皮下血肿形成。[1]。血肿一旦发生,病人表现为疼痛,严重者有炎症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也给下次穿刺增加了难度,同时还增加了护理的难度,有可能导致护理纠纷。笔者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采用金黄散联合痊愈妥薄片加冰敷的新方法治疗皮下血肿22例,并设对照组21例作对照,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0月发生皮下血肿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55~86岁,平均(69.16±7.47)岁。其中,经血液透析穿刺失败或拔针后按压不到位19例;心血管、消化介入治疗穿刺或拔针后按压不到位12例;呼吸内科和内分泌科动脉采血(做血气分析)失败或者拔针后按压不到位12例。按Christenson法[2]评估。局部血肿直径<5 cm 为小血肿,包扎敷料上的血量较多,血肿直径>5 cm 需手法加压,重新包扎为大血肿。经评估好血肿后(大小血肿2组均等)按同病种发生后以1∶1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2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皮下血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 方法
2.1 材料 如意金黄散是我院中医科自制方剂,研磨成粉,调蜜糖后制成膏状[3]。痊愈妥薄片为美国施乐辉公司生产的高分子材料。冰块科室冰箱备用。
2.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根据血肿的大小选择合适规格(超过血肿边缘1~2 cm以上)的美国施乐辉有限公司生产的痊愈妥薄片敷料,再将用蜂蜜调敷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抹于内面,(蜂蜜调至可以保持药物的湿润),厚约5 mm,平整地贴于血肿处,然后稍用力按压敷料,使敷料与皮肤紧贴,以不漏气为佳[4];再将冰块敷上。一般可以保持2~3 d换药观察。对照组将用蜂蜜调敷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抹于纱布上,外敷于血肿处,用绷带固定好,同时也将冰块敷上。该方法一般只能保持1 d,每天更换敷料。2种方法均需每1~2 h拿掉冰块休息10~20 min。晚上睡觉不敷,48 h后撤掉冰敷。
2.3 评价标准 分1~3 d、4~6 d、7~14 d等3个时间段观察皮下血肿范围,终点观察为14 d,以皮下血肿全部消退、无硬结为治愈标准。
3 结果
2组治疗14 d后,皮下血肿消炎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皮下血肿消失情况比较 例
4 讨论
中医认为,皮下血肿形成属血瘀之证,局部脉络损伤,血行艰涩、蕴而化热、瘀热内积、不通则痛。治疗当以化瘀血、散结脉、清瘀热为主[5]。金黄散方来源于明朝的《外科正宗》。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组成。方中大黄、黄柏、天花粉清热解毒散瘀、通经止痛消肿为君药;姜黄活血消肿为臣药;佐以苍术、白芷、厚朴、陈皮、天南星理气化湿,消肿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解毒,共奏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痛之功[6]诸药合用,有显著解毒、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因而使瘀血得化、经络通畅,改善损伤部位的营养代谢,促进血肿吸收。以蜂蜜调制的如意金黄膏疗效较佳。蜂蜜是水溶性,利于中药水溶性物质的释放,药物穿透、吸收较快,与凡士林、羊毛脂相比,具有易涂布、易洗除,敷上后,柔润舒适、滞留时间较久,不易干燥等优点[7]。联合痊愈妥薄片加冰敷可有效、防止皮肤浸渍,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达到消肿止痛之效[8]。
[1]杨中香,刘国梅,光琪,等.冰敷并超声治疗动脉血肿的观察与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41.
[2]Christenson R V,Burko H.Pressure dressings and postarteriographic card of the femora puncture site[J].Radiology,1976,119(1):97-99.
[3]黄秀.中药联合蜂蜜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80-481.
[4]邢微微.中药外敷在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199-200.
[5]刘西,陈使,陈锦,等.金黄散治疗神经外科患者静脉渗漏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58-59.
[6]杨医亚,刘德傅.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41-165.
[7]张翠欣,赵秋生,张钢,等.如意金黄膏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6):369-370.
[8]刘娟,白玲,王红蕊.硫酸镁冰湿敷在介入治疗所致皮下血肿中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