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阳灸穴贴法治疗中老年脾肾阳虚证泄泻

2013-04-25张亚菊李佳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神阙扶阳中脘

张亚菊,李佳明

(长春市中医院 针灸科,长春 130022)

脾肾阳虚证泄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疑难病。反复发作,常年不愈。其症状晨起腹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稍进油腻、感寒、饮冷、情志变化等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腹泻作为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多种原因皆可引起。中医认为,腹泻患者多因平素嗜食饮冷、饮食不节、嗜食膏梁厚味,长期熬夜、劳倦懒怠等原因而引起,病程日久伤及脾肾而致。笔者采用伏阳灸穴贴法治疗中老年脾肾阳虚证泄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针灸科脾肾阳虚证泄泻患者60例。症状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伴有神疲乏力,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本研究采用小样本进行临床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伏阳灸—穴贴组)、对照组(伏九穴贴组)各30例。观察组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大便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病程最短1年,最长40年;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5岁,大便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病程最短1年,最长50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诊断学基础》制定。①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改变;②腹泻发生3周以上;③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腹泻,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慢性肠道感染;结肠癌、直肠癌、结肠息肉、小肠淋巴瘤、类癌综合征等胃肠道肿瘤;尿毒症形肠炎、Crohn病、放射性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药物性腹泻、结肠冗长等。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制定。①病程较长,有长期泄泻病史;②症状以在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为特点;③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长期泄泻(如:感染、肿瘤等)。

1.3 安全性评价 临床伏阳灸至皮肤潮红,严格遵守伏九贴的贴敷时间4~8 h。记录临床不良反应:伏阳灸贴治疗时的烫伤、皮肤破损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伏阳灸穴贴法治疗组 集扶阳灸和伏九穴贴为一体的综合疗法。扶阳灸第1组穴中脘、天枢(双)、神阙、关元;第2组穴脾俞(双)、肾俞(双)。方法:将姜切成长5 cm×宽3.5 cm×厚0.8 cm的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上,第1组穴和第2组穴轮换取穴,将长2 cm艾条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灸至皮肤潮红湿润为度。大约15~30 min,艾炷燃尽,将姜片取下即可。连灸3 d,隔9~10 d进行第2次扶阳灸,连灸3 d。再隔9~10 d灸进行第3次扶阳灸,连灸3 d。共为1疗程。

伏九穴贴:将温补脾肾的药物贴敷在神阙、中脘、脾俞、肾俞等穴位。伏九穴贴药物组成:黄芪180 g,吴茱萸60 g,附子60 g,防风60 g,白术60 g,延胡索60 g,细辛30 g等(经我院制剂室研磨为末,制成膏剂备用)。

2.2 伏九穴贴法对照组 伏九穴贴:将温补脾肾的药物贴敷在神阙、中脘、关元、脾俞、肾俞等穴位。伏九穴贴药物组成同前(注意:伏九穴贴4~8 h,如有痒痛烧灼感应立即取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1 200个国内外最新的内科诊断标准》[3]拟定。痊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次数接近正常,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大便次数减少,主要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效:腹泻腹痛等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30) 例(%)

安全性评价:伏阳灸贴组扶阳灸时有8例出现皮肤水泡(0.1~1)cm×(0.1~1)cm。严格规范姜片的厚度后无皮肤水泡出现。

4 讨论

伏阳灸贴法是集扶阳灸和伏九穴贴为一体的综合疗法。此课题意在观察扶阳灸和伏九贴的协同作用与伏九贴的疗效对比。伏阳灸贴法之扶阳灸是利用扶正人体的脾肾之阳的大穴进行隔姜灸。隔姜灸是针灸灸法的一部分。隔姜灸可以治疗虚寒性腹泻[1]利用姜的温阳作用、艾灸的温经散寒的作用以及穴位的治疗作用来达到温补脾肾止泻的目的,之后在其穴位上进行伏九穴位贴敷治疗。本研究伏阳灸贴取穴为中脘、天枢(双)、神阙、关元;脾俞、肾俞。中脘:胃之“募穴”,腹之“会穴”,具有通调腑气,加之脾俞能够温补脾阳俞募配穴有温补脾阳止泻的治疗作用。天枢:大肠之“募穴”,能泻肠胃的气滞湿阻,使气通而泻自止。神阙:为奇经八脉中任脉所行的部位,总司全身气血,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连皮肉筋骨。能温通经络,调理气血。使气血通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神阙穴隔姜灸可以治疗腹泻[2]。关元:小肠之“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调理肠道功能,穴居丹田,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医经精义》:“男子藏精,女子子胞”,具有培阳固本、补益下焦、温补肾阳的作用。神阙、关元穴均为补虚要穴,两穴配合具有补脾益气、温阳止泻的疗效。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健运脾胃、祛湿化痰、补益气血。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具有调理脏腑功能和协调阴阳平衡的作用。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补肾壮阳、温补肾阳的作用。其中中脘、神阙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分清泌浊功能正常,泄泻自止。诸穴能疏通经脉、益命火、壮肾阳、振奋中焦脾阳,脾气健运,水湿便得以运化,从而达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的目的。

中药贴敷的组成:黄芪、吴茱萸、附子、防风、白术、延胡索、细辛等。方中附子补火助阳、温中散寒,黄芪升阳补脾共奏温肾健脾之效,共为君药。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泻;白术补脾燥湿,共为臣药。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活血散瘀,利气止痛;细辛味辛,性温,芳烈宣散,祛里寒,取延胡索、细辛味辛发散之功,共为佐使。

伏九穴贴是祖国传统医学“未病先防”的学术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在三伏天气温最高、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以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来扶正人体的阳气,穴位贴敷能治疗脾肾阳虚泄泻。此对照组应用中药贴敷人体补益脾肾之阳穴位上,来扶正人体的脾肾之阳,达到止泻的作用。本试验结果伏阳灸穴贴组优于伏九穴贴组治疗,扶阳灸法温补脾肾具有重要作用。

[1]李琛,荣华.隔姜灸治疗虚寒性腹泻30例[J].陕西中医,2008,29(11):1525-1526.

[2]张云波,颜春艳,谢胜.神阙穴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8):69-70.

[3]贝政平.1200个国内最新的内科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神阙扶阳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神阙隔姜灸法结合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神阙穴特异性科学基础的阐释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布依族验方“神阙散”的早期安全性评价研究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